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回过头来,两眼睁得大大,红色的双唇微微张开,脸上的表情不悲,不喜,不怒,不惧,但很丰富。这是什么样的表情呢?人们看到17世纪荷兰画家弗美尔创作的这副头像,总是被它深深吸引,又百思不得其解。它让人联想到蒙娜丽莎,两幅画的共同之处是令人难解,只不过蒙娜丽莎的表情深藏不露,甚至有点诡异,而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则是鲜活直露,又矛盾纠结。
19岁的女孩特蕾西·舍瓦利耶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立即就买了一张复制件。她搬到哪里,这副画伴随她到哪里。她把画挂在墙上,反覆观看,揣摩女孩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意思。16年后的一天,她躺在床上看画,又一次被女孩深深吸引过去。她脑子里突然起了一个念头:画家怎么让女孩产生那样的表情?这是一个颠覆性的疑问。以前的都在女孩一个人身上,这字问题触及两个人,一种关系。是啊,女孩和画家之间有著什么样的关系呢?
带著这个问题,特蕾西著手做调查研究。女孩是谁?没人知道。画家是怎么样的人?他有家庭,和妻子生了11个小孩。除此之外,人们对他所知甚少。正好,特蕾西是作家,她要想像、构造属于她的故事。
作家把女孩安排在画家的家里。有人猜想女孩是画家12岁的女儿。这不可能!根据那个时代的画风,如果一位女性的嘴唇张开,代表她在向男人袒露愿望。所以,她那一脸暧昧,不可能是女儿看父亲的表情。不是女儿,是什么人呢?就让她做个年轻可爱的女仆吧。
作家还把女孩安排到画室里。画家有11个儿女,这是多么喧闹的家啊!他需要一个清静的地方,他不许家人进到画室。仆人可以进去收拾打扫,女孩就这样进入画室了。
作家还给女孩灌输艺术。她的艺术细胞哪里来呢?她的父亲必须是画家,但是他失明了,她不得不出来当仆人。她是来自艺术家庭的女仆,她和画家之间有共同语言。他让女孩戴著太太的珍珠耳环,充当模特。一副画要画好多时日,他们有很多时间独处,日久生情。
画家家里来了一个有钱有势的赞助人,他看上了女孩;邻居有个小伙,也爱上了女孩;画家的太太看出苗头来了,她容不得女孩。有了这些发挥,故事成了小说,小说后来拍成电影,标题和画作的标题一样,叫做《戴珍珠耳环的女孩》。
作家很得意,上台演讲创作经过。台下的听众有赞叹的,也有充满敌意的。有人的意见很激烈:“如果你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不要捏造。这样做很不敬。将意义强加给画,不是创作,是有意欺骗。”还有人说:“如果艺术可以被理解,被解释,它就不是艺术了。好艺术品之美在于它对不同的人施加不同的影响。”
看来,这些批评者是画家弗美尔的铁杆粉丝,容不得丁点儿亵渎。其实,特蕾西也是画家的铁杆粉丝,她当了整整16年纯粉丝啊。但是,她不仅是粉丝,还是作家,作家和画家一样创作艺术。她所想象的故事,已经不是画,而是另一种艺术了。用她的话来说,世界有点纷乱疯狂,故事能给它带来秩序和意义。所以,她要讲故事。(2018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