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纳罗拉的最后一夜

作者 02月03日2020年

刘倩 (纽约)

夜深了,曼纳罗拉走入寂寥,白昼的光影淹没在漆黑的海浪里。我从床前的窗子往外看去,近处一盏昏黄的灯光下,海浪冲上岸,掀起白色的泡沫,然后退回到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我无法入睡,这是我在意大利这座小渔村的第四晚,也是最后一晚。

曼纳罗拉(Manarola)是意大利西北部利古里亚(Liguria)海岸线上的一个村庄,是Cinque Terre(五渔村)中最古老的一个。久远的年代,地壳剧烈运动形成海水和陆地的同时,在突起和下陷的接口处,巨大的礁石被切割斩断,形成了这一片海边高耸的悬崖峭壁,岩石高而陡,连港湾觅食的海鸥都无法飞越。

就在这峭壁之上,几百年前当地农人在崖顶的岩石狭缝间,如蛇般缓缓向上,层层叠叠,盖起狭窄的房屋,形成独特的面海崖顶村。

五月的最后一周,我们乘坐通勤火车,从热那亚一路向东向南,黄昏时分抵达曼纳罗拉。夕阳下的车站,洁净安详,海风习习,长椅上坐着悠闲的游客,每个人都如路边淡黄的野花般,宜人而轻松,这是曼纳罗拉给我的第一印象。

走出车站,街边的餐馆、酒肆和礼品店正享受着这一天最后的日光,人们喝着啤酒,吃着蘸满酱汁的意面和撒了番茄和西葫芦片的披萨。路边店铺门口摆着柠檬香皂,用精致的网兜装着,还有漂亮的柠檬调味酱和柠檬护肤品。我们拖着行李箱,在石子铺成的窄道上发出隆隆的声响,人们不以为意,继续畅饮。

我们住的小酒店是一座面向大海的三层小楼,打开墨绿色的窗棂,就听到了水声,混杂的人声,和刀叉落在盘上、酒杯相撞的合声。这里的房间都不大,想来太大的空间在这里太奢侈了。我们放下行李,顾不得疲劳,赶忙去看日落。

我们沿海边的栈道向村子北面的峭壁走上去,在悬崖的尽头,回望港湾,这是孤星手册表明的角度,可惜当天是阴天,落日的余晖被云层遮挡了少部分,柔和的光从海上照射到这小小的港湾里,巨石悬崖上淡粉淡绿淡紫淡黄的各色宅屋,仿佛五色的盖头,在霞光中发亮。海湾里的海水清冽,湛蓝,巨大的海鸥成群地在岸边觅食,这景象真的很美,我们一直坐到天色暗淡下来才离开。

之后的两天,我们还看到一轮红日从海上降落时曼纳罗拉的风姿,如同少女脸上增添的一抹红润,更显妩媚动人。

在步道尽头,悬崖之上,站立着一尊葡萄女神的铜像,她面朝大海,头戴葡萄头饰,双手和足下满是紫色的葡萄。经年的风吹雨打,她纤细的躯体已经变黑。有陌生人在塑像下敬献了一束粉色的月季花。葡萄是这岩石嶙峋、干燥贫瘠土地上的一线生机。

在路边展示村庄历史的图片中,我看到女人们头上戴着头巾,身穿粗布长裙,头顶着巨大的箩筐,装满葡萄,粗糙的皮肤显出健康的黑红色。一位年长妇人身畔可能是她的小儿子,只有十几岁的样子,他光着上身,显出稚嫩的身型,身上只有一条松松的短裤。他一头黑色的卷发,一双圆圆的明亮的眼睛,他也头顶着一箩筐葡萄,说笑着,走在狭窄的山路上……

从海边的悬崖往里看,高山上是葱绿的梯田,直达山顶,这里的梯田不种稻子,种的是葡萄藤。因为也只有葡萄这样不怕干旱的植物才能在这坚硬的岩石沙土上存活。是葡萄养活了曼纳罗拉人。罗马时代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已很有名气,其中曼纳罗拉最有名的是夏卡特拉(Sciacchetra),一种甜味的白葡萄酒。

展板上有这样一段话:无处不在的葡萄,似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它们被制成葡萄酒,新鲜而芬芳,如同我们年轻的灵魂,离去该是多么让人心伤呀。

据说此地最早的一批崖顶房屋是11世纪建起来的,北欧的海盗时代结束,山民们才敢下到海边捕鱼,他们砍伐悬崖边的丛林,在崎岖的铺满石头的坡道上开垦梯田,用石头垒砌矮墙,种上葡萄树,还有柠檬树。但由于海盗在海上时常侵扰,村民们便在悬崖顶建起瞭望塔,监视海上动静,他们还垒起礁石,在海湾建起人工保护栈。

12世纪,曼纳罗拉迎来了好时光。五渔村归入热那亚(Genoa)共和国,当时热那亚全盛一时,控制了地中海西部大片地区的海上贸易,更多的山民从山上下到海边,捕鱼或从事海上贸易。

可是好景不长,热那亚与威尼斯两个海上霸主互不相让,从13世纪开始,不断开战,一个多世纪里发起四次战争,最后是热那亚战败,元气大伤。据记载,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当年从东方回到威尼斯后,在海战中被俘,他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口述自己在东方的见闻,之后鲁斯蒂谦写出了《马可·波罗游记》。

之后的400年是威尼斯的天下。在那个时代,海上贸易可以带来巨大财富,欧洲各国对海上贸易的争夺几百年来从未停止。不过曼纳罗拉的真正厄运确是来自美洲大陆的发现,到17世纪,这里的海上贸易几乎萎缩殆尽,当地更遭受了一场可怕的风暴,摧毁了农作物,最痛苦的时代降临,人们背井离乡,五渔村人所剩无几。

谁会想到,万里之外的新大陆,让这个小小的渔村经历了灭顶之灾,世事就是这样猝不及防。19世纪70年代,这里通了铁路,沿海铁路几小时就可以到达热那亚,可当地人的生活仍没有多大改观。

又一个百年过去了。上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旅行作家偶然到此,发现了这里独特的风光,五渔村开始被写在各种观光小册子上,奄奄一息的渔村才终于活了过来,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人将房子粉刷成缤纷多彩的颜色,曼纳罗拉迎来了繁华与兴旺。

世间因缘不可思议,没人料想到曼纳罗拉的复兴来源于人们对这些狭窄房屋的膜拜。平静的渔村喧闹起来。如今,这里也许有些过分喧闹了,旅人们在这里歇脚一两日,就匆匆离去,然后是又一波。我们走在街上,总会听到行李箱轮子的隆隆声。

余下的几日我们去了另外的3个渔村,有些相近,也有些不同。我还是喜欢曼纳罗拉,喜欢它白日的旖旎,也喜欢静夜的澄净。

白天,我们又去了伫立着葡萄女神的崖顶,塑像的后面是村民的墓园,一片静谧的院子,大门紧锁,可是猛一抬头,我们看到了一幅白底黑字的巨大招牌,招牌上是意大利文,翻字典才知是意大利诗人文森佐·卡达雷利(Vincenzo Cardarelli)的诗《利古里亚》(Liguria)的最后一段诗句——

向着风和海浪敞开着

利古里亚人的墓园!

玫瑰色的忧伤将你染红

当夜晚降临,犹如花朵

枯萎,耀眼的光芒

黯然消逝。

想来那些历史照片中的那位农妇和小伙子,都已躺在这墓园里了。潮起潮落,玫瑰色的忧伤该退去了。

1997年,五渔村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五渔村人以独一无二的努力建起了独一无二的家园,这一切该是早就注定的。

关于曼纳罗拉(Manarola)的原意,一种解释是源自拉丁文的Manium arula,意为“献给玛尼的小庙宇”,还有一种说法是拉丁文的“Magna roea”,是“大轮”之意。曼纳罗拉至今只有300多村民。

傍晚,我们在水边的餐馆点了本地的沙丁鱼和意面,意面很硬,却一点不生,配上番茄酱,很美味。

饭后我们走上海湾,在巨大的礁石上坐了许久。眼前的巨大礁石,像被巨刃切过一般,断层的粗粝切面,让人心惊。海水冲上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我们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把自己浸泡在这难得的好时光里。

几个年轻人来到礁石上,大声吆喝着拍照,一对小情侣目中无人地亲昵着,手里一人一瓶啤酒……日落之后,灯光照耀的整座村庄又是另一番景象,它如同七彩的宝石,在黑夜中闪闪发亮。暗夜中的海水继续冲刷着礁石,曼纳罗拉那些艰苦痛楚的岁月,那些建造了这奇景的农人们,都已经在时间的冲刷下,消失在历史的时空里了。

当白昼倦怠

清芬满溢的时候。

在这沉寂里

每一个人的灵魂

全浸润于超凡脱俗的神圣。

这是热那亚出生的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 )知名的《柠檬》诗中的一句,认识蒙塔莱和他的诗是我这次旅行的另一个收获。

美好的事物,让人留恋,但终究不能永久,且让我沉入曼纳罗拉的梦里,与它再次相逢吧。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