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3/04/11公众号文章由怡然编辑/编发。)
阙维杭是我在美国华文文坛被吸引的第一个文友,那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刚到美国的我如饥似渴地寻找中文报纸,就常常读到一个笔名叫“沙蒙”的人,那时还不知道另一个叫“远航”的人也是他。“沙蒙”给我的印象是冷峻清醒,他点击时政正可谓“笔底波澜纸上烟云”。而署名“远航”的文字则比较雍容悠远,展露出浓郁的文人气质。起先还以为是两个作者,前者颇有青壮者的凛然生气,后者则如学养深厚的长者。只是没有想到,它们竟都出自阙维杭一人之手。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善长在文字中携雷带电的人物原来是《侨报》在西海岸的新闻主笔。
应该是1990年的夏天,像这个年代“渴望看世界”的中国人一样,阙维杭带着对新生活的深切向往,怀着对往昔岁月难以割舍的回眸,飞临到美洲新大陆,开始了他心灵上喜悦与痛苦、震撼又迷惘的文化寻奇之旅。
在海外,面对家国梦断,很多的海外华人,或挣扎,或叹息,或蜕变,或崛起。阙维杭的可贵,则在于他的目光超越了“唐人街”的藩篱,以其坦荡的开放心态,审视着西方文化的迎面冲击,再以自己切身的心灵感受寻找着新一代文化交合的出路。为此,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形诸于一篇篇质感坚实的文字。
真正见到阙维杭已是在数年的文字神交之后。这位来自西子湖畔的文化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练之后,给我的突出印象是冷静内敛,对外界感觉敏锐而富有判断。文字中的他,总是才情激荡,锐气逼人,生活中的他,却是沉郁敦厚,一身熏染的书卷气,典型的一个中国当代的儒生。
早期的阙维杭两栖于新闻和文学之间,他出版的随笔集有《美利坚传真》、时论纪实随笔《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以及后来的《世纪之吻》等。这些风云激荡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美国社会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图画。那个时候的他总是秉持着一个“新闻人”的理性公正以及一个“文化人”的独特慧眼,来透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及各式多样的人文风景,希望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美国”。
近年离开职场后的阙维杭,开始了他真正的环球漫游,他穿越到欧洲的腹地,在地中海的深处徜徉;他延伸到北欧的边界,看旖旎的山水;他钻进中美洲的森林,寻找玛雅人的足迹;他寻访大师的身影,与他们相遇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路的文化探寻, 一路的心路历程,最后的收获就是眼前的这本《徜徉于神秘的金字塔之间》的新书。
阅读《徜徉于神秘的金字塔之间》是非常迷人的体验。作者写他在罗马,三登西班牙台阶,就是为了“了却一个‘朝圣’的心愿”:“我踱步到台阶下右侧的那栋五层大楼之前,仔细端详那灰白色与橙色相间的大楼外观,二楼两个窗口间悬挂的一块红色招贴,醒目地标识出这里是‘济慈、雪莱纪念馆’,上方的三位绅士头像,则分别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雪莱和拜伦啊!”在里斯本,作者乘着28路电车,“沿线的风光民俗古今叠影,光怪陆离,不忍遗漏。我在右侧的座位上凭窗而坐,不时想伸出手去触碰一下街壁上的窗棂,去揽一下临街房舍窗台上的繁花之香气闻闻,与偶遇的紧贴街边行走或观望的旅人拍一下掌,随着一座座古老的殿宇、教堂匆匆掠过,随着蜿蜒起伏的轨道伸展向海岸、山丘,伸展向城市的一个个角落,我把里斯本的历史和今天的风景都揽在怀里,揽在心头”!在摩纳哥,作者悠闲地浏览这个悬崖上的传奇之国,品味她幽静与繁华并存的独特美感,领略她动感与活力十足的“方寸之美”,不仅仅见识了世界三大赌城之一、时尚之都的豪奢与优雅齐飞,更体验到平民出身的影后王妃的传奇化作弥漫全国风靡全球的浪漫经典。
阙维杭的游记文字,充溢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魅力,“乡愁”渐远,现实遂真,无论他攀岩凌绝一览众山,还是濯足涉水曲径探幽,总能让人触摸到一种思考的厚重,甚至能感觉到他那灼热的文字背后飞速旋转的逻辑齿轮。洞察的敏锐,思想者的理性,更加上审美文字的飞扬,让他把世界各地种种的文化风貌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也展现出作者敏锐快捷以及缜密犀利的独特眼光。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痴迷,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灵冲动。阙维杭的写作,驱动他文字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他热爱生命体验的个性悲欢,从而交织出社会与人生波澜壮阔又迤逦多情的时代乐章。他曾在《感受生命》一文中这样写道:“每一回出发,都是生命活力勃发的开端,迎接那潜入四季山水后身心双重的释放与愉悦;每一度归来,犹如生命活力张扬起风帆,蓄满日月星辰的精华雨露将人生的航程滋润。”刻骨铭心的山水之旅,生命因天地永恒而不老,山水籍生命相依而鲜活。
曾经的阙维杭,擅长在理性的思辨,峰回路转,立意奇绝。如今随着时光心境的转换,行走在文字方阵中的阙维杭开始在知性与感性的魅惑中重新寻找自己。他的冷峭在西风独语的微醺中渐得温柔,眉峰聚处也豁然有水草晚露的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