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散文作品中的数十篇精品。全书共分3辑,第1辑:桑榆小品,收录作者晚年所作小品文。第2辑:栏杆拍遍,记录作者海外生活的所见所闻。第3辑:乡音未改,记录作者故国所忆所见所感。
我的iPad里珍存着一些照片。那是2014年6月22日中午,大西洋之滨的大都会纽约,虽已入夏,但曼哈顿区的阳光恰到好处,风亦然。在纽约曼哈顿区东40街,我被一幅景象深深感动,随即拿起随身带的Ipad拍摄下来。
一位中国老人,浅蓝色遮阳布帽,很有些年份了,边沿软塌塌的;晴雨两用夹克,背为灰白色,袖子为浅蓝色;黑色西裤;左手拄杖,右肩挎蓝色旅行包。触目的是大皮鞋,据目测为45码(年轻时他身高1.83米)。他在我前面缓步行进,拐杖无声地叩击着水泥路面。在他和我的左侧,透过密密匝匝的摩天大楼,可以看到虽经多方切割但不改其坦荡的天空,颜色和他的衣袖近似。雄峙在蓝天上的,是“自由塔”的螺旋形顶部和玻璃幕墙——从911恐怖袭击的废墟中升起的、美国精神的象征。绿灯亮起,老人从人行道步下麦迪逊大道,遇到高低不平处,更加缓慢。我好几次要出手搀扶,知道他不喜欢,缩回去了。
马路宽阔,右侧的大群汽车停在斑马线后面。交通灯转为红色那一瞬,老人离对面人行道还有三四步。这几秒钟,右侧的所有汽车没有因亮了绿灯而启动,更没有按喇叭催促,只是静静等候。这一画面,也许可夸张为“美国的汽车群向一位中国老人致敬”,但我不好意思,并不了解他的价值的异国汽车驾驶员们,所尊重、遵循的,交通法规而已。老人身边,一只麻雀和一只白鸽,在灯柱旁边的波斯菊丛上跳跃。
我在背后尾随,长长的泪在脸颊上划过。眼前的背影,是张力十足的诗之意象啊!沉稳,含蓄,孤独,坚忍,傲岸,谦卑,行走在全球最大都会的中心。我暗里赞叹一声,这不正是中国文学在异国的隐喻吗?他,就是89岁的王鼎钧先生。这几天,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化新闻中,我们敬爱的“鼎公”都占上重要位置——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海口市举行,他和许知远同获首奖。不几天,他又获得台湾的重大奖项。这些荣誉,都因为同样的理由——他写出有“当代中国纪实文学巅峰”之称的四部《回忆录》。
我陪同王鼎钧先生走进一栋大厦,乘电梯到第7层。在会议厅,《侨报》作家俱乐部举行一场题为《生生不已是文心——我的散文創作觀》的活动,由王鼎钧先生和我主讲。我本来已预备了题为《从“庸常”发掘灵感,在“平凡”呈现诗意》的讲稿,但是,站在近百位参与者面前,马上想到,岂能弄斧班门?干脆脱稿,回顾30年来以王鼎钧先生为楷模,在海外从事母语写作的心路,主题是感恩。王鼎钧先生的演讲向来俱极佳的口碑,他在演示板上写下散文的四种风格:沉实厚重的“土”、冷“酷”奇幻的“砂”、奇峭多型的“石”、精致细密的“玉”,侃侃而谈,满座连连点头。然后是互动,大家踊跃发言。
如今是2019年9月,距离那一次纽约盛会已五年多。王鼎钧先生94岁了,依然笔耕。两个多月前的美国国庆节,夜晚,金山湾畔照例放烟火,在家隐约听到隆隆炮声。次日,是于我一家最具意义的纪念日——39年前的这一天,夫妻儿女四口抵达美国,成为旧金山的新移民。从“不惜一切代价跑出去”的32岁到优游岁月的71岁,变异何其多。没有改变的,是对文学的爱。不曾半途而废,自身因素之外,以王鼎钧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们的鼓励,引领,教诲,也是极端重要的。
若有人问:折腾至今,可有收成?我不敢置一词,因为作品仅仅是劳动成果,和“成就”、“境界”不能划等号。所抱的信念倒是简单的:这条路既然已走了半个世纪,所余之岁有限,何妨照样走下去,到写不出那一天,出水才看两腿泥。
“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刘荒田,广东省台山人,在国内期间当过知青、教师、公务员。1980年从家乡移居美国。2011年退休以后,开始在旧金山和佛山这两个城市轮流居住。30多年来,在旧金山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已出版散文随笔集38种。现任旧金山美国华人文艺界协会名誉会长。
2009年以《刘荒田美国笔记》一书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2013年,获《世界华人周刊》、华人网络电视台联合评选的“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2015年在江西南昌大学为新移民文学笔会成立10周年举办的表彰会,获“创作成就奖”。2017和2018年,名列中国三大文摘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最受欢迎的报纸作者”前十名。2017年散文集《你的岁月,我的故事》被江苏文艺出版社推荐为“世界读书日”十大好书之一。2019年,小品文集《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获羊城晚报“花地文学奖”散文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