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口述历史

作者 02月03日2023年

家庭是每個人心中的原鄉,是他永遠的歸宿。有一首世界名曲《甜蜜的家庭》(Home, Sweet Home)創作於二百年前,如今已家喻戶曉。中文歌詞比英文還要感人,道盡了「愛家人」的心聲。

 根據美國花店的統計數字,「母親節」是一年中買花最多的一天,其次才是「情人節」。這並不奇怪,因為母親的愛,比情人更為真摯懇切、無怨無悔。

子女感激母親的恩情,恰似小草感謝春天的太陽,正如《遊子吟》上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生長於冷戰年代的戰後嬰兒們,每年到了母親節,需要買兩打康乃馨。一打獻給自己的母親,另一打送給孩子的母親,向影響一生最大的,這兩位「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偉大女性,獻上最崇高的敬意和謝意。

 我相信:所有的歷史,都是天下母親所寫出來的。每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事,首先要問:他的母親是誰?

小學時,學校禮堂牆上,掛著好幾幅「宣揚母教」的圖畫,我腦海中還歷歷在目。記得有孟母三遷、歐母畫荻、岳母刺字。

童年時,母親在管教我的時候,會講述一個故事,說古代有個小孩子,做了一件錯事,他母親由於溺愛他,沒有管他。結果呢?他長大以後,變成大惡不赦的人,被官府處死!

 在我記憶中,母親很善於講故事,我經常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

有一次,她告訴我:古代故鄉金門曾誕生過一個小孩子,名叫盧遠,本來命中註定會做皇帝。可惜後來卻出了變化,他被變作「乞丐身、皇帝嘴」,身為小乞丐,講話卻如同聖旨。

為什麼呢?母親說:有一次盧遠和別的小孩吵架,他氣不過,就說:「我若有出頭的一天,你們通通走著瞧!」灶王爺報告天庭,玉皇大帝一聽,那還了得?趕快把他的命改掉!改命那天雷電交加,盧遠記得媽媽曾教他:遇到災難時,要咬緊牙關。結果才保住了「皇帝嘴」,引發出一連串更好玩的劇情。

母親講故事,常包涵人生哲理。盧遠故事的教訓,是「人要居心善良,有好心願,才有好前途,否則命運再好也沒有用。」

從小到大,我聽母親講過許多精彩的故事,包括故鄉金門、台灣閩南、南洋一帶的傳奇故事,還有散落在古書中的奇妙片段。

也包括有趣的動植物寓言,例如十二生肖的排名由來,春牛圖上的牛為何穿鞋子?小貓為何裝作老虎發威?狗為何總是追著貓?

我最喜歡聽的,則是她所講的一些更切身、更真實的故事,那是在清朝末葉、民國初年、二戰期間,我的祖父母、父母親、其他親戚朋友,所親身經歷的珍聞軼事,那些事,母親常興致盎然地「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綜觀近代的歷史,風雲變幻,常令寫歷史的人擲筆三嘆,讀歷史的人無奈扼腕。其中有太多的流離變遷、悲歡離合。那些「大時代的故事」,從歷史課本上讀到,總覺得距離我很遙遠。

然而從母親的口中說來,加入一些家族、親友、個人的元素,卻充滿了感情和人性,讓我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感受解讀那個時代,頓然感到身歷其境、有所領悟。

最後,我終於明白了,那些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一種在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法則,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把握住方向,不會人云亦云、失去自我、隨波逐流。

針對母親的這些「口述歷史」,她說:「這些事,現在再不講,以後就永遠沒有人知道了。」

我很相信母親的話,除非「聽故事的人」,有一天都變成「說故事的人」,否則有些事,恐怕很快就會永遠失傳了。

母親生長於故鄉金門的書香世家。外祖父曾興建「金門模範街」,開設第一座發電廠,創辦學校,及在太武山下造林。

二戰期間,我家旅居南洋。當時,母親告別「舊時代」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隨身丫鬟當作女兒,選好對象嫁了出去。

我出生那年,我家剛從南洋遷回故鄉金門,接著發生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金門變成舉世聞名的前哨堡壘。其後,我家又遷到台灣。

我是戰後嬰兒之一,我的母親當然就是「戰後母親」。想像一下二戰之後,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世界,就知道「戰後母親」任務有多麽艱鉅。

雖然經歷戰亂、飄泊,但在動亂的當年,我家還算比較幸運的。當時幾乎每個家庭,都要面臨不同的挑戰,只有程度上的差別。而每位母親,偉大的方式也各異。

「戰後母親」是「傳統女性」的最後一代,也是「新女性」的第一代。換言之,對上一輩祖父母,她們是孝順的「乖乖女」。而對下一代子女,她們卻是「虎媽」。

這樣的人格特質,使她們能克服冷戰年代的挑戰,使出洪荒之力,排除萬難,脫穎而出。

如果人生像一場戲劇,我認為每位母親都是最佳導演、編劇,應該贏得一座「終生成就獎」。母親是藝術家,子女是她們發揮才華、創意,所創造的傑作。

記憶裡的童年,青山綠水、風景秀麗,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園中有花果樹木,青翠葳蕤。

小鎮民風淳樸,相處融洽,充滿人情味。街坊之間,雞犬相聞,每家鄰居有哪些人,發生過哪些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平時,母親除了打點一家人的食衣住行,也熱衷於敦親睦鄰。母親外貌樂觀喜氣、笑容滿面,和鎮上的奶奶阿姨們都很投緣。

母親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不但知書達禮,且對烹調、縫紉、園藝、教學等治家十八般武藝,樣樣都精通,且樂在其中。

母親連外貌都一看就像「好母親」的樣子,「好母親」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當年中視八點檔的連續劇《母親》是齣感動人心的戲,收視率超高。劇中飾演「母親」的主角,是資深藝人盧碧雲,她造型慈祥和藹、演技精湛,演得逼真生動。我的親友們看到該劇,都說我母親的外貌神態和盧女士的相似度極高。

當年社會為了宣導母教,每年母親節,地方人士會選拔「模範母親」。我母親不僅在故鄉金門當選「模範母親」,遷到台灣之後又當選「模範母親」,最主要原因,我猜是因為鎮上選拔委員會裡的阿姨們,都是她的好友。

母親善於縫紉衣飾。她最拿手的是中西合璧的唐裝。衣料在她手中,就像一片錦繡河山,蘊藏著多彩多姿的文化,加上創意,就化成珍貴的藝術品。

少年時,我會站在母親的縫紉機旁,欣賞著它像火車一樣,隨著節奏,開始啓動。那只機械針頭,就像袖珍的火車頭,上下跳動,蜿蜒滑行在衣料的一片原野上,留下一條美麗的軌道。

《遊子吟》上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我在交大宿舍、留學公寓裡,每次見到母親縫織的衣物,觸景生情,就勾起我眼中的熱淚。

母親也善於烹調美食。每逢過年過節,是美食大集合的時刻。母親調製年糕、湯圓、春捲、粽子、月餅,都具備高水準的獨特滋味。

故鄉金門的佳餚美饌、夜市小吃,和台菜屬於同一菜系。當地海產豐富,黃魚、螃蟹、生蠔等,品質極佳。

台北大都會,匯集了大江南北的各地美食,大幅提昇了愛好者的廚藝。

由於曾旅居南洋,母親的烹調又增多了東南亞的風味。

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每個節日都有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每道美食,都包含著文化元素,也能勾起許多溫馨甜蜜的回憶。

 

故鄉家中屋後,有一座果園,園裡有龍眼、梨樹、棗樹、桑樹、釋迦、番石榴……。童年時,我視之為一座森林。

母親擅長園藝,我家遷到台灣後,她依然不忘打造園藝生活。家中的花草樹木,除了美化了我的生活,更深深植入我的心中。

那些花草,也因此有機會擺放在我書桌上,夾藏在我的書籍裡,更會出現在我的文章之中。

 

母親視教育子女為第一要事。在她的教導薰陶之下,我從小培養出愛書藏書的樂趣,認為讀書是種風雅的享受。

童年時,我將筆墨、硯台、印章、筆架、鎮紙之類的文具,視同玩具。最好玩的遊戲,是猜謎、對聯、文字接龍。

小時候愛書成癖,將書本隨身攜帶在口袋裡,隨時掏出來看,就像今日的手機。

 

我有一個好母親,是我一生的幸福和幸運。母親的言教身教,和她的口述歷史,開啟了我的視野,使我知道「我本從何處來」。也指點出「我該往何處去」。

母親生我、育我、愛我、知我、教我,使我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如今我已從「聽故事的人」,成長為「說故事的人」,並且像母親一樣,樂此不疲,試著向別人傳述一些母親所傳遞給我的訊息。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