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刊《东西》第228期。原公众号文章由刘倩编辑,非尔编发。)
临顿桥
阳羡随想
冰箱冻格里找出一罐阳羡绿茶,去年回国朋友送的。早起沏上一杯,看着茶叶在水面转圈,接着娉娉婷婷,美人鱼一般,潜入水底。真想自己也能化作一片茶叶,舒缓而随意,静卧在碧绿的阳羡世界。
阳羡即宜兴,隋以前叫阳羡,隋以后改宜兴。宜兴有三洞,宜兴有紫砂壶。但我总觉得“宜兴”这名儿俗,我喜欢阳羡这名称。最早知道阳羡是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上。鲁迅在《史略》上,讲到六朝志怪时,引述了《阳羡书生》的故事,别开心窍的奇幻。
阳羡许彦背了鹅笼走山路,碰到个少年书生,躺路边,喊脚痛,求许彦让他进笼子。许彦以为他说着玩。但书生还真进了笼子,笼子没变大,书生没变小,和两只鹅坐一起,鹅也不惊。许彦背起笼子走路也不觉重。走到前边树下休息时,书生出笼子对许彦说:“我要为你设一小宴。”书生从嘴里吐出一个铜匣,里面一桌酒菜。喝了一阵酒,书生说,“我带来一个女人,想请她也来。”于是张口吐出一个漂亮女子,一起吃。一会儿,书生醉倒了。女子对许彦说:“虽然我和书生是夫妻,但心有怨望。我偷偷带了个男子同行,现在书生睡了,我叫男子出来。请你替我保密。”许彦说:“行。”于是女子吐出一个男子,与许彦寒暄。这时候书生像要醒了,女子从嘴里吐出一道屏风遮住书生。书生留下女子同睡。男子对许彦说:“这女子虽然有情,但不专一。我也有个女人跟我同行,想见见她,请你别泄露。”许彦说:“行。”男子从嘴里吐出个女人,一起喝酒谈笑。过好一阵,听到书生有动静了,男子说:“他们两个睡醒了。”于是把吐出的女人又吞进嘴里。一会儿,女子从书生那儿出来,对许彦说:“书生要起来了。”就把男子吞进嘴里,独自与许彦相对而坐。书生起来对许彦说:“睡久了,留下你一人独坐,郁闷了吧。天不早了,该道别了。”就把那女子吞了,那些器皿也统统塞进嘴里,就留下个大铜盘给许彦:“无以为报,留个纪念。”
这故事出自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就像鲁迅说的,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固有,实际出自天竺(印度),佛经中来的。吴均把它“中国化”了,成了中国最早的荒诞小小说。至今可以从中读出不少现实,悟出不少道理。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都忘了,但阳羡书生和那鹅笼始终忘不掉。来美国前,八十年代中,逛书摊,看到一本民国时候编的《续古文观止》。里边有一篇《鹅笼夫人》,连带想起《阳羡书生》,于是买下。回家一看《鹅笼夫人》和《阳羡书生》还真有点儿关系。
《鹅笼夫人》作者周容,明末清初人。明末做过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周延儒是阳羡人,鹅笼就是指的他。他的夫人也就成了鹅笼夫人。鹅笼夫人是毗陵(江苏武进)人,父亲看中鹅笼的文章,就定下这门亲。她母亲问:“家境如何?”父亲说:“吾恃其文为家也。”鹅笼家里很穷,几年了,聘礼都拿不出来。她妹妹许配豪门,行聘时风光排场,僮仆百人,雕鞍骏马,聘礼队伍绵延一里,锦绣珠宝,光照屋梁。亲戚仆妇都围着她妹妹吃吃笑。鹅笼夫人不为动容,静静做针线。有天母亲取出聘礼为妹妹裁作衣裳,生气地说:“你姐姐再也别指望,这辈子只能穿布了。”鹅笼夫人听到后,当即收起丝绸衣服,里里外外穿一身布。鹅笼更加落魄了。吹吹打打,鼓乐冲天,妹妹坐凤车出阁;夫人静静做针线,不为动容。
周延儒二十四岁中举,母亲感到意外,鹅笼急着要把夫人娶过门。夫人对母亲说:“总归已经迟了。”鹅笼不胜羞愧而进京赶考,会试殿试连中两榜第一,状元及第,名动天下。南京兆(南京是明的留都,规格同北京)听说状元穷,就用公帑代为行聘,夫人依然静坐做针线。接着鹅笼奉特恩赐归完姻。上自抚按下到郡守都出动了,从毗陵到鹅笼家两岸数十里,县令出郊伏道迎接,盛况前所未有。鹅笼十年为相,夫人时时规之以礼,不使放纵佚乐。壬申年夫人去世,朝廷赐祭,派官吏护灵返乡,沿途祭祀不断,备极哀荣。夫人临死前对鹅笼说:“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站得越高,摔得越重,你可以退了。我不知为什么,觉得我今天死算是幸运。)
周延儒本是懦弱无能的平庸之辈,夫人不在后,越到后来越发荒淫无耻,直宿内阁,携带扮作男装的女子作陪;贪赃受贿,银子、金子都瞧不上了,要珠宝了;清兵入关,他谎报战绩……。崇祯十六年,赐鹅笼自尽,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鹅笼夫人临死说那样的话,她应该已经觉察到鹅笼的行事,甚至预见了他的结局,却又无能为力。
从古到今鹅笼多不胜数,但是鹅笼夫人屈指可数!
喝一口阳羡茶,清爽,微苦。
洋芋情
超市里最便宜的蔬菜要数洋芋和胡萝卜,而且一年四季不断档。洋芋是我们家的常客,一个星期总有一两顿早餐吃洋芋玉米糊。一锅玉米糊,像金色池塘,洋芋离离如白石点厾其中。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请吃饭,缺个素菜,就炒洋芋丝:洋芋切成细丝,配两个青辣椒也切作细丝,炒成,滴上几滴花椒油,端到桌上,清清白白,窈窈窕窕,带着原野上飘来的细细的香。
洋芋,小时候我们都叫它洋山芋,个儿也就是乒乓球、鸡蛋大小。也许江南水土不宜,农村很少种,菜场上也难得见。后来到北京上学,听人说土豆,不知何所指,后来才明白,原来就是洋山芋!于是我也跟着称土豆。出学校到新疆,那是一九六二年,听一个经常出差的人说,六〇年前后,火车停靠兰新铁路沿线,随处可见逃荒饥民,有的小姑娘衣不蔽体跪在站台上,求人带她到新疆,要不就饿死了。那几年四川、甘肃、河南不少灾民都往新疆流,官方给了他们一个带歧视的专有名称:“盲流”,字典上的解释是“指盲目流入某地的人(多指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新疆接纳了他们,这多亏新疆的洋芋。
洋芋,学名马铃薯,原产南美秘鲁-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地区,十六世纪西班牙人把马铃薯引种到欧洲,十七世纪末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到十八世纪末,已是欧洲大陆国家(尤其德国)和英格兰西部的主要作物,并且继续向东西两半球扩展。一八四五年和一八四六年欧洲爆发马铃薯晚疫病,爱尔兰的马铃薯收成遭灭顶之灾,接踵而来的是大饥荒,近百万人饿死,数百万移民逃来美洲,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爱尔兰移民很多的原因。马铃薯书写了一页历史。
(上文原载于《侨报周末》2013年1月6日,2016年6月26日,201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