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旧辞而作新声——“北美华文作家小辑”和海外创作趋势

作者 01月24日2024年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刊《东西》第346期。原2023./101/0公众号文章由 唐简 编辑/编发。)

因旧辞而作新声

——“北美华文作家小辑”和海外创作趋势

解芳

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至今,已呈现出一番蓬勃气象。不少海外作家尝试跳出海外文学曾有的失落、徨徨叙述模式,从不同角度写海外华人在异国生活的面貌与心境。此次“北美华文作家小辑”收集了五篇短篇小说及四篇散文。几位作者都在美国定居,有文坛“老将”,也有新来的声音。“老将”们,延续着以往的创作热忱,在海外仍有求变佳作。新来的声音也跃跃欲试,写海外社会的形形色色、喜怒嗔痴,让读者看到他们的才情和人生观察。

顾艳在赴美前,已是颇具知名度的女作家。她的文笔流利,所关怀的题材以女性在情爱、生活及职业上的实践为主,也写过农村的人世沧桑、晚清民初的历史记忆。赴美后的顾艳,在题材上作了新的开拓,将书写焦点集中在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从大陆移民来此依亲生活、或是独立生活的异乡老人。《茉莉、茉莉》借一个五、六十岁的鳏夫为主人翁,写独居他乡的孤寂。李海林从大陆移民美国,奋力求得工作生存,到头来,女儿嫁给洋人,与他渐行渐远。两代人的隔阂必然存在,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又使他与异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

小说结构明快,抓住一些生活的片段和戏剧化的场面做速写式的描画。从李海林与女儿一家小聚、扫兴而归,到有暧昧关系的女邻居茉莉猝死后,李海林养狗作伴,再到隔壁那间空房有人搬来,是一对洋人夫妇,带着一个从中国领养来的小女孩,也叫茉莉,于是李海林重又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小说以直线性叙事方法一路走来,以李海林卷入儿童性骚扰案,却罪嫌不足,裁定免诉作结,令人错愕,有种莫名的荒诞感。

小说名字中的“茉莉”似有象征故乡的意味。那名叫茉莉的女邻居、洋人夫妇领养来的小茉莉,自然也就成了故乡的化身。面对“茉莉”,李海林显现出双重的心态。对邻居茉莉,李海林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两人境遇类似、同病相怜,彼此的情感含蓄、收敛。对小茉莉,李海林付出的是动人肺腑的热情,但他最终只能在有所求、却求而不得间挣扎。“茉莉”仿佛就是不可耳闻目见的故乡的影子,挥之不去,却难以割舍。

顾艳的用意不只在移民老人难以言说的疏离与寂寥。她也以敏锐的笔触,表现了漂泊在海外的中国人所遭受的偏见与歧视。小说结尾,李海林对女孩茉莉的善意与亲昵被当作“性骚扰”吿上了法庭。异质文化在强势与弱势环境的纠葛,碰撞与误解,由此可见一斑。当闹剧落幕,李海林又回归独自一人的生活。生活留给他的印记,不只是无奈,也裹挟着对尊严的追寻。

《茉莉、茉莉》运用“新移民”浮生现象为题材,弦歌新唱,是当今新移民小说风貌的具体缩影。而新世代的移民小说创作,还有另一种趋向,即许多非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加入小说的创作,如唐简、应帆。他们甚少传统上的束缚,有不少实验性的尝试。

唐简的《焰火》以亡者的灵魂为视角,来观察体悟人事、展开故事情节。这篇小说触及了许多美国的社会问题,如婚外情、同性恋、司法丑闻、毒品、非法移民,还有枪枝泛滥等等,但骨子里写的是一个妇人在感情、事业上的进取。女主角李维娜遭枪击丧命。死后,她的亡灵漂浮游移、穿梭于时空,昔日情景,翩翩浮现、历历在目。她在事业上成功得不行,先在国安局当律师,后又被任命为移民法官,参与移民改革法案,是法官、法律学者中的佼佼者。在感情上,倒是稍费了些周折。她爱上过有妇之夫、并生下了儿子,后与少时结识的富家子结婚,算是生活幸福美满。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恐怕是遭受儿子身陷同性爱欲的危机。

《焰火》以一桩移民纠纷案引发的枪击事件为切入,铺展多条线索,在收拢时,难免简化所涵盖的事件、人物。但作者切换叙事观点的能力却颇有客观。故事开始时,读者在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带领下,还原了枪案现场以及女主人翁在濒死时的视角与感受。在读者进入状况后,第一人称叙事者便离场,由第三人称叙事者向读者讲述女主人翁的故事。到了故事结尾,第一人称再度登场,把影像定格在人物死亡的那一刻。这种重叠交错的写法,避开了平铺直叙式的线性时间观念,为阅读增添了一点趣味。

应帆的《在艾索普斯弯的历险》则用散文的笔法来写一家人的“历险”。小说开篇描写了夏天纽约郊外艾索普斯溪边的热闹景象。这是一处休闲之地,主人翁一家对这个地方早已心向往之。但当他们踏上这片自然保护地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营造丛林险象环生的紧张气氛。从蜱虫叮咬,到忧心黑熊出没,再到遇蛇而惊慌失措。一家人跌跌撞撞、返回景区入口,才归于平静。此时映入眼帘的,是母鹿领着两只小鹿正悠闲地行走。

小说情节简单,意不在讲故事、刻画人物,而以“历险”为隐喻,书写海外移民的生存状态。美国,正如纽约郊外的艾索普斯溪,吸引了万千中国人。但这个美丽新世界,对新移民来说,看似静谧美好、富于生机,实则有如丛林暗藏危机。移民就是一项冒险事业。去冒险的人,必然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向往与期待。他们追求过,拥有很多,也承受着冒险的结果,但到头来,这片土地也许并不是什么新世界。他们摆脱不了恶俗的一切,虽是“隔海九万里”,但仍“同此海天云月”,过着平淡琐碎的日子。步入中年、婚姻倦怠,工作不顺,父母子女离心离德,都无可避免。

李文心旅居海外三十年。大学在北京的学校读书,八十年代末赴美留学,攻读英国文学博士,毕业后在大学教书,近年来开始从事创作。《还乡》一篇,以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写妇人携子还乡的经过 。小说写情写景,婉转周折,勾勒了一幅北方乡村的风土人情画卷。其间穿插各色人物:小脚母亲、患病的父亲、卖药郎中,乡里的老师,还有甥舅姑嫂,营造出一种乡里之间、其乐融融的气氛。而妇人的儿子,从城里来乡下,对乡下的一切都很好奇。路边的蚂蚱、蒲公英,浸在水里的打瓜,闪着火苗的油灯,池塘边的水瓢虫,还有上窜下跳的老鼠和追着老鼠在屋里东奔西跑的猫,自有其趣味的一面。李文心藉文字还乡,得以重温往事、重享温馨。他不写那个年代的苦难与困顿,而是回望旧时故土的美好。这样节制内敛的抒情写意风格,在今日海外华文创作中,算是独特的一笔。

小说以外,海外散文创作的数量既多,也不乏可观之作。苏炜的《丹霞石》是一篇游记体的散文。苏炜在海外写作已久,关怀面也广。他自1982年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起,寄回大陆发表的诗歌、散文与小说已成书十余册。他的散文集中,有以海外生活为题材的,像《耶鲁扎记》、《听大雪落满耶鲁》,写纽约北方的纽黑文城和他在耶鲁大学教书的热忱;也有对人文历史的审视,像《西洋镜语》,以及《独自面对》里,对自身经历的阐释与表达。《丹霞石》写一次粤北翁源之旅。作者开会之余,去南华寺参礼六祖惠能,遣辞用字充满了对中国山川风貌、文化历史的赞美之情。同行的日本人,在看到古刹以及翁源独特的丹霞地貌后,也感叹:“中国,这就是中国啊!” 这样的感叹亦是作者的心声,道出了作者对中国的自豪。不同于返乡探亲的散文,《丹霞石》以个人行旅经验、游览见闻为题材,读来相对轻松。但文字中,仍透露了由山水风景、人文古迹中召唤出的文化乡愁。

蔡维忠是一个非文学科班出生的人,但对语言和写作技巧的把握,相当专业。他从事的是新药研发的工作,业余写散文,投稿报刊,已经出版了两本散文集,一本艺术论集。二零二一年以《哈佛导师》得了《上海文学》奖。

蔡维忠擅写叙事体的散文,时常借力于小说手法,组织材料,描写社会百态、人情世故。《想象马拉松》从一桩冤案写起,主角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名青年。四十多年前,青年被控杀人,判了无期徒刑。由于办案人的偏颇、腐败,青年在出现证据证明并非杀人凶手后,仍得不到平反昭雪。蔡维忠没有大费笔墨介绍冤案的始末,他显然对冤案的受害者兴趣更高。青年是一个不放弃自己的人。他秉着一贯的坚持和信念,追寻自由,并成为一名作家,得了不少文学奖。而“我”在与已步入老年的青年成为笔友、从他那里听到这段遭遇后,深深感动了,写信帮他争取假释。《想象马拉松》触及了美国司法审判的不公、民间平冤抑、伸法纪的努力。而散文以“马拉松”为题,意在比喻含冤者寻回自由那条艰辛曲折的漫漫长路。

胡刚刚是年轻一辈的作者。她在北科大管理系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取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自大学时代起,已创作小说、散文三十余篇,且得过不少海内外的文学奖。《密码》里,胡刚刚自称为密码迷恋者。天地万物、古今人事就像是一种密码,各种因果逻辑、内在逻辑,都被隐藏在表象底下,引得人们孜孜往里窥探。而窥探的动机,可以是好奇赏异、实验勇气,也可以是贪婪不义。

《文学是一种人间暗号》是夏商为《2022海外年度华语小说》撰写的前言。夏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即以造境诡奇、风格独具的小说崛起于大陆文坛,引起相当的关注。赴美后,着手于海外小说的编选,挖掘海外作者。文章里,夏商谈到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华文出版的重镇在中国,孤独的海外华人写作者在异乡的环境里坚持华文写作,艰辛不言而喻。

“北美华文作家小辑”的几篇作品反映了近年来海外小说和散文创作的主题和走向。有琐碎的个人遭遇,乡愁的继承与舍弃,也有对新时代、多元社会的观照。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创新、反省、再创新,所写的海外心境、人生经验颇为可观,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原发于《红豆》2023年第四期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