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移民作家的精神救赎之路——2021《北美中文作家作品选》评述

作者 06月20日2023年

(原2023/05/11公众号文章由怡然编辑/编发。)

 

海外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移居美国的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远离了母国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被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美国文化边缘化,但他们在美国生活的现实境遇里,对自身的困惑和对母国的情怀,通过中文写作得到了精神救赎。近些年,北美中文写作者在国内各类文学期刊发表和获奖的已不在少数。面对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他们付诸笔端的是对中西文化的体认和感悟;因此文本里总有自己身份的烙印和亮点。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最近出版了2021《北美中文作家作品选》,这是该协会编选的第五本年选;所选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11个短篇小说中,有沙石发表在《收获》的短篇小说《曾经的音乐》;有唐简发表在《山花》的《潜流》;以及叶周、应帆、怡然、王婷婷、曾晓文、常少红、山眼、陆蔚青等的小说作品。

沙石的小说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曾先后在国内的《收获》《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清明》等刊物发表小说,还出版过长篇小说《情徒》和中短篇小说集《玻璃房子》。这篇被选进年选的《曾经的音乐》,主要讲述了“我”与同班同学张一禾儿时因爱好音乐结缘,分别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到中老年后,他们总是以奇遇的方式产生灵魂碰撞;显然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小人物的人性追寻和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唐简的《潜流》用意识流的手法,描述主人公郭明在母亲死后的一系列精神问题,其心理和精神上真正痛苦的原因,还是身份认同(文化属性)上的弱势地位。陆蔚青的《黑石榴小镇》,讲了主人翁刘翔失业后,在琐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孤独、困惑、彷徨。

叶周是资深电视制作人,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曾出版长篇小说《美国爱情》《丁香公寓》等;先后在《收获》《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杂志发表小说;还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回望郭沫若》《赵丹的遗憾》等散文。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种告别》,以流散的视角讲述了两种不同的告别,叙述着疫情前和疫情期间“我”和“她”的故事。故事并不复杂,相遇、重逢与告别,却道出了人间在灾难面前的情谊和温暖。

年选里的13篇散文,可圈可点的也不少。小说家张翎的《狐狸、猫和邻舍:我鼻尖下的新世界》,写的是疫情期间动物与人的故事,颇有新意。而陈九的《想念我认识的李琛》,一下把读者带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考。这种身在异国他乡,回忆母国往昔,便是为空间建构和身份认同关系,提供了一种视角和眼光。

蔡维忠从事新药研发工作,业余写作,已出版两本散文集,2021年以《哈佛导师》获得《上海文学》奖。他发表在《香港文学》的散文《供养一个灵魂》,讲述真哲跟他的日本老师神崎宪学习尺八,让尺八传回中国的故事。神崎宪去世后,真哲和师兄办了一场活动,表达供养一个灵魂的意义;从而使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自己灵魂的升华。作者娓娓道来,颇能引人入胜。这篇散文让我想起他的另一篇《尺八之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吴玲瑶是个勤奋的作家,出版56本散文集,十分惊人。她的《幽默过日子》,讲生活中的色彩、遗传、笑声。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颇具幽默感染力,让读者忍不住会心一笑。尔雅的《谁念西风——我的父亲母亲》,说的是她3岁丧母,被寄养到外祖父母家生活,16岁寒假去父亲家探亲的故事。她从生活点滴着手,虽然父女长期不在一起有着诸多隔阂,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跃然纸上。

程奇逢的《旧书店故事》,描述纽约女作家海莲靠写剧本为生,但她噬书如命,喜欢价格低廉的伦敦旧书店的书,便给该店经理弗兰克写了封信,没想到弗兰克立即就回信了。此后两个人的书信常来常往,并在信中阐述文学观点,讨论作品,倾吐自己的生活状况。二十年匆匆过去,弗兰克去世,海莲把他们的通信取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海莲用这本书的稿费买了机票,第一次飞去伦敦,旧书店却早已歇业,但她相信弗兰克已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作者的描述带着淡淡的哀伤,让人相信真正的友谊地久天长。

旅美作家盛林灵气充盈,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自2009年嫁到美国至今,在德州乡下勤奋耕耘,并且与动物为伴,家里的鸡、狗、猫、孔雀等都是她写作的源泉。2019年她出版《半寸农庄》,次年获得浙江省“三毛散文奖”征文大奖。这篇《接风派对》,主要讲她嫁到美国后,那些美国亲友要为她的到来举办欢迎派对。于是她经历了三个欢迎派对仪式,有趣的好事一桩桩,皆在她描述的细节中。

散文辑里除了写到的这几位作家作品外,还有张宗之的读斯瓦福德的《贝多芬传》、刘荒田的庚子札记读《随园诗话》、百草园的《虫二先生疫情故事对我的冲击》、陈艳群的《定情宝岛》、江岚的《美国警界特权的大小圈子》、饶蕾的《姥姥》等,都不乏优秀之作。

年选的诗歌小辑,只选了两位诗人的作品。宇秀是加拿大华裔诗人,曾经出版《一个上海女人的下午茶》、《我不握住风》等诗集。她的《只有光茫的事物不哭》三首,短小精悍;写疫情中的思绪,却有一种从身体内部呼之欲出的“痛”。李玥的《起风了》,字里行间饱蘸着对母亲的深情,但终也不能忘记在无边风雨中难以入眠的日子;诗人触景生情,寓意深刻,让人沉思。

评论小辑里,首先是刘倩评论戴舫长篇意识流小说《咖米其伤》。她从文本分析着手,多方面阐释了小说人物、技巧、手法和语言。其实意识流小说,对评论者来说颇有难度,但刘倩还是层次分明地阐释得细致入微。

顾月华的《书香气息》是一篇读书随笔,写的是收到潘耀明新书《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后的感悟和与之相交集的往昔。作者娓娓道来,亲切感人。读者从她的笔下认识潘耀明,走近潘耀明;也从她的笔下看到了吴祖光、刘心武、王蒙、萧乾、阿城、张香华、谌容等从前的影子,欣赏到了一道道文坛风景;或许,读者还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书香气息。

除了刘倩和顾月华,评论辑里还有李文心的《对种族歧视说不:亚裔文学先驱约翰.冈田》,解芳的《略谈顾艳小说创作的转型》,以及张惠雯的《寓言和抒情诗——我喜欢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是不错的佳作。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要地评述该书内容。

如今北美中文写作群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了年选里已提到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北美华人加入到中文写作的队伍中来;他们中既有成名作家,又有后起之秀。譬如:卢新华、严力、苏炜、张翎、陈河、夏商、沈乔生、范迁、薛忆沩、陈谦、倪湛舸、薛海翔、陈瑞琳、二湘、黄宗之、郑南川、施玮、南桥、凌珊、夏周、沈宁、董晶、胡刚刚等。我想北美作家们在异国他乡的孤寂岁月里用中文写作,一方面是对母国的情怀,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救赎。正因为是这样的出发点,相信北美作家们的作品一定会越写越好。

 

2023年2月3日于华盛顿特区(发表于北京《文艺报》2023年3月17日)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