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的通俗和传奇

作者 12月13日2017年

严歌苓的通俗和传奇 (应帆)


    最近看到“长江文艺评论杂志社”公众号上李云雷先生写的《历史的通俗化、美学和意识
形态——严歌苓小说批评》(原载于《长江文艺评论》2016年第1期),倒想起自己若干年前
看完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后而生的感慨:严歌苓的小说不仅有通俗化的倾向,也有传奇化
的潜质。这两样特征,固然让严的小说好看,却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流
传更久的可能性。

    在读《第九个寡妇》之前,我也看过严歌苓的好几篇作品,包括短篇小说的集子,里面
有《天浴》、《少女小渔》、《也是亚当、也是夏娃》等等篇目。印象最深的也许就是她对
中国生活、尤其是建国初期到文革那段时间的中国人群生态的了解和描绘,有时候甚至到了
读者如我也觉得十分恍然的程度。阅读《第九个寡妇》时,更为直接、全面、集中地感受了
她对那种生活的通俗化和传奇化,同时这部作品又能兼收文学意义上的褒奖和流行,不能不
算是成功的写作。

    多年前这边的中文电视台播放根据她小说改编的《小姨多鹤》,自己也跟着家人几乎一
集不拉地看下来。不得不说,那故事有很好的切入点:一个二战后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女人,
因为生存和一个中国大奶同侍一夫,并为此忍受了种种荒唐奇特的人生经历。光从电视剧来
看,《小姨多鹤》里面有一些情节虽然充满了戏剧张力,但是未免让我质疑人性的两极分化。

    后来因为张艺谋执导《金陵十三钗》的炒作,我也在网上找了小说原作来看,没看完,
但是那一群风尘女子入侵教会女生宿舍的景象,还是在我脑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第九个寡妇》的故事基本是平铺直叙,里面有一些简单的倒叙,但是手法几乎可以说
是拙劣(“事情还得从一年多前说起”),女主人公王葡萄生命中的几个男人也几乎是以比较
凌乱的姿态进进出出她的窑洞深院。但是这小说里面的几个情节却看得人不得不大惊失色。

    其一是这个王葡萄把一个被枪毙却未死的公公藏在自家的红薯窖里,一藏就是二十来年。
而她完全凭借一个美丽寡妇的力量和信念,游刃于各种男人和势力之间,确保了她的公公最
后有个相对安泰的善终。这个故事和竹内多鹤被那个中国人家收藏起来一样,充满了荒唐和
不可信,但是也充满了危险性和故事性。

    其二是这本书里对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饥饿情形的描绘,包括怎么吃树叶,怎么筛
淘牛粪里未完全消化的豆类去充饥,以及人们因为饥饿而浮肿、生黄疸的具体情状,某些字
句则从侧面暗示、猜测、交待了人吃尸体的可能性。看这样的文字,还是触目惊心的感觉,
虽然觉得那也许是十分真实而可信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是关于吃鱼的事情。小说里
面的史屯,应该是河南某地,离洛阳不远。那个地方的人完全没有吃鱼的习惯和技巧,在非
常饥饿时期,只好将就着捕鱼来吃,忍受那非同寻常的鱼腥味。对一个生于鱼米之乡的读者
来说,面对这种情节几乎哑然失笑。

    其三是王葡萄和她丈夫的二哥私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被她送给了一群侏儒并最终长
大成人。要害不是这个叫“挺”的小孩,而是那一群侏儒:他们在史屯附近有一座供祖祭先的
小庙,每年都会相聚相庆,完全游离于正常的群体和社会之外。虽然作者并没有过多着墨于
这个群体的生活和生存,但是这个群体对于王葡萄的故事发展却有极大的辅佐作用,终是让
人觉得匪夷所思之时忍不住再去三思。

    小说的开头从日本兵抓八路开始,情节非常给力,王葡萄这个名字也十分醒目提神。但
是如果对照《小姨多鹤》的电视剧、还有《金陵十三钗》的情节,就会发现他们有诸多雷同
之处。再往后看,这里面二儿子少勇告发父亲的情节,和《小姨多鹤》里面的儿子父亲反目
也有并蒂之花的意味。两个家庭原本富裕小康,小姨多鹤和朱家二大的躲藏故事,也似有遥
相呼应的脉络。至于后面的文革期间对于人的迫害,我想严歌苓早已不止一遍地在各种故事
里阐述过了。

    小说里面我很喜欢的一段其实是从葡萄公爹的角度来写的:那是朱怀清又聋又瞎而且半
身不遂,被儿媳妇送到侏儒的庙里去避难逃生。这老头于是在冻天雪地里蹒跚行走,一步一
心地感觉自然和生命,包括和野兽的亲密接触以及超现实一般和自己去世多年的老婆神人交
流。虽然从结构和叙述角度来讲,在这里切换到这个很久以来作为背景的老头身上是颇令人
费解且不太合常规的。

    王葡萄这个眼神里什么都不怕的女人,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严歌苓用急促富饶的文字描绘
出来的一个奇才怪胎,让人不禁又想文学到底是写典型的人和事情呢还是普通的事情和人?
严歌苓自己说,她曾经妄图跟随或者运用各种文学潮流或者手段来写作,但最后最获读者喜
爱的却还是平铺直叙,想怎么讲故事就怎么讲故事的手法更受读者欢迎。这或许也间接佐证
了她的这些文学故事充满通俗和传奇色彩并不是无意为之了。

    看网上的资料,陈冲等人早已预定了严歌苓多篇作品的电影电视改编,还有人提议说严
歌苓应该是近几年最有希望和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也许值得欣慰和惊奇的是,
她的作品即使在大陆的主流媒体中也是饱受褒奖的。

                            *    *     *

    严歌苓的英文作品《不速之客》(The Banquet Bug)据说也颇有好评。我想读这篇小
说的一个初衷是了解严歌苓的英文写作水平到底如何,也是跟自己几年前一直想用英文写作
有关系。应该说,她的语言很中规中矩,我几乎没碰到不认识的生词。对我而言,这是好事,
也是坏事。一般来说,英语不是母语的作家不容易写出叫人眼前一亮的英文,所以我第一次
看到李翊云用"drugged sleep"这种词语组合的时候,就觉得很惊艳;她的写作语言和英文
短篇小说创作的功底和技巧,相较于她在大陆完成的教育背景,真是叫人不得不服有天赋这
样一种东西。
 
    严歌苓这篇小说的标题也让人费脑筋。中文名似乎叫“赴宴者”,但这显然是个叫人摸不
着头脑的翻译。后来我看到“不速之客”这个翻译,应该说更贴切点,也有中文味儿。故事的
中心人物就是董丹(Dan Dong), 他是个下岗工人,却因缘际会发现一种吃白食还可以拿回
扣的行当:冒充记者,出席各种各样的新闻发布会性质的活动,活动组织者们不仅让参与活
动的媒体记者们饱餐一顿,而且往往塞红包给他们,以指望媒体会报道人物或事件,并大说
溢美之词。董丹和太太杏儿住在破旧的宿舍楼里,却每天西装革履地出席各种活动,以此维
持他们作为大西北农村人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的生计。但有些人物和事情最终不是董丹所能
控制,在他一而再、再而三下定决心悬崖勒马不再参与这种活动之时,却终是欲罢不能,最
终走向他无法控制的结局。
 
    严歌苓的天赋显然是把故事讲得精彩。首先这个题材叫人眼睛一亮,我们读故事都是希
望看到不曾听过、经历过的事情,而严歌苓就有这种本领去提炼这种题材。听说过这种媒体
记者免费吃喝、白拿红包的事情,但是夸张到严歌苓描绘出的一种生活和生存,就叫人时时
觉得匪夷所思了。严歌苓一向热衷于传奇情节,这篇英文小说也不例外,代价是人物和故事
情节脱离普遍性,甚至使故事本身游离在通俗小说的边缘。
 
    这篇小说里,故事的主要背景已经不同凡响。紧接着,主人公还碰到一系列令人眼界大
开的人和事。比如他碰到一位知名抽象派画家,只因为他站在画家的画前若有所思。到最后
画家把他引为知己和贴心人,将他雇为保镖一类人物,信任他胜过信任自己的太太。他还碰
到一个按摩场所的小姐,发生婚外情。他又遇到一个有野心的女记者,而这个记者对他死缠
难打为的是得到对画家的采访机会。他还遇到一些进京喊冤、打官司的上访者,以及房地产
大鳄、官二代等等人物。那些在实际生活和一般故事设置中很难碰到一起的人物,严歌苓把
他们组合在一起,各种凑巧、误会和悬念,叫人目不暇给、欲罢不能,最后却又要疑惑故事
的合理性。

    跟随这些人物发生的一些事件就更饶有趣味,比如董丹本人是个退伍军人,但是他来自
的乡村还是贫穷落后到叫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小说背景是2000年之后,董丹大约30岁左右,
是70后这样的身份),他娶了杏儿、把她带到北京,这故事本身就有点儿像老式的乡村爱情
故事。在这种宴会上,海珍山味不用说了,严歌苓写出的吃孔雀、吃人体宴的情节,真正是
叫人目瞪口呆的现象。吃孔雀,我以前是闻所未闻。人体寿司宴席,听说过报道,但严歌苓
让董丹的婚外情对象变身其中,就很惊心动魄了。上访的村民为了讨生计成了北漂,到电影
拍摄场地扮演死尸。房地产大鳄骗取买房人的投资,然后逃之夭夭。官二代一个电话搞定棘
手事情,颇像《老炮儿》里面的人物。按摩女的姐姐死于非命,按摩女欲告无门。老画家面
临偷税漏税和第三任妻子忠实与否的问题。

    可以说,这篇小说里的任何一个分故事都具有非常的冲击力,都在揭示和鞭笞中国的某
一种丑恶现象。而把它们糅合罗列到一篇小说里面,到了最后大有叫人吃不消的感觉,也让
人疑惑是不是有些迎合西方读者猎奇的意思。
 
    董丹一直想罢手不干,一度想去电影厂做临时演员来谋生,但是逃不过各种诱惑、各种
其他人物的逼迫,最终锒铛入狱。这样的处理,似乎停留在对制度的不满和嘲讽上面,于我
而言,却到底缺失了一些对更普遍人性的追问和思考。

    对于严歌苓的这篇英文小说,我并没能找到没太多英文方面的评介。小说平装版的印刷
质量也差强人意。亚马逊上有一条她老公的评论,说他是第一手的编辑,强烈推荐之类,倒
也有些意思。原来她先生还是位老美外交官。严歌苓本人曾是个中国军人,脱身那个圈子之
后,也许更能大胆、甚至夸张地描绘中国的某种生活吧。

    话说回来,这篇也是严歌苓10多年前的作品,我倒很好奇她比较新的《陆犯焉识》、
《床畔》、《老师好美》之类书籍,会不会呈现一些更新的技法。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