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拓的文学女人

作者 04月09日2018年

     ——我眼中的施雨

 

 

二十一世纪,是个视觉的时代,是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个快餐文化时代,如何让好的文学作品走入观众视野,尤其是海外作家的好作品,以最接近“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除非你将小说家、编剧、制片人集于一身。这可能吗?

 

来听听眼前这位女士怎么分析:“小说是个人行为,影视却不同,它需要市场,需要观众。海外作品的优势在于有不同的视野和价值观,劣势是大陆观众有距离感,因此,拿到投资非常不容易。即便是有人看好原作,当作品搬上银幕,也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了。”

 

她继续说: “我因海归,比起海外作家,有条件在大陆潜泳。毕业于“洛山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儿子,现在在好来坞做特效概念设计。我期望将好莱坞的设计制作,与中国的资源整合起来,摸索一条路。如果成功,许多海外作家的好作品就有机会搬上银幕。”

 

这位就是人称“北美阿庆嫂”与“爱折腾的女人”施雨,她正在纽约侨报作家俱乐部“新移民文学研讨会”演讲。

​施雨是一个说干就干,甚至没说先干的人。为了实现一个个梦想,她身体力行,永不停歇。2016年施雨参加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著名教授授课的电影制片人培训班,圆满结业。其实她的电影剧本《营救》在2016年10月就获地了第三届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认识施雨已十六年之久,几个小时前,她在纽约法拉盛参加完“文心社十五周年庆典”,现在已在曼哈顿会场演讲。一身红妆,换成了“白主黑辅”的素装,连服饰搭配都精心匹配,给人清新的感觉。可见,施雨是一位心思细密、动作迅速、适应性很强的“演员”。

 

也许用“演员”这个称呼不太合适,然而,人生在世,那一位不是演员?哪个人不需要变换角色?只有主、配角与角色多少的不同而已。至于成功与否,有自己的评估、别人的评估与历史的评估。

 

在我眼里,施雨就是一位角色多多,常演主角并演艺精湛的演员。她扮演的角色有文学青年、诗人、医生、全职妈妈、作家、文心社创办人,留守母亲、译者、文学博士、编剧,以及现在的网络剧制作人。然而,我觉得,用“不断开拓的文学女人”来形容她,最恰当不过。

人称“北美阿庆嫂”的施雨

 

 “文学女人”一词由海外知名文学前辈赵淑侠女士发明,定义是:“内心细致敏锐,感情和幻想都特别丰富,格外多愁善感,出尘拔俗,因沉浸于文学创作太深,以致把日常生活与小说情节融为一片,梦与现实真假不分的女性作家——多半是才华出众的才女。”

 

施雨在初高中年代,就已深爱文学,在那个“一个石头可以砸到两个诗人的年代”,她的诗歌才能得到滋养。曾有老师预言,她将成为文坛新星,她自己也决定选择文学作为发展方向。然而,看透文化人在动荡年代难以适从的命运,行医的父亲希望她“女从父业”。孝顺的她听从了父亲,放弃了自己起初的梦想和愿望,考入福建医科大学。然而,诗性诗心却不可泯灭,在修好专业课的同时,她的诗作不断,成为校园里活跃且知名的诗人。

 

诗歌与文学,是赋予那些自由放飞思想的人,而医学训练,则要求严谨认真,尤其是妇产科医生,一双手握着两条性命。这与诗歌截然是两个世界。然而,施雨并没有顾此失彼,她总是能很快地“进出角色”。

 

施雨的异国征途是从1989年开始的。为陪伴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先生,施雨放弃了国内刚刚起步的事业。施雨的先生同为福州一中的学长施林。作为福州一中的传奇人物,施林是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轰动一时的中国科大第一期少年班22位“神童”之一。

来到美国的外国医生,若想做临床医生,首先要参加非常严格的医生资格考试。这种考试,与在美国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是一样的资格考试试题,之后,还要通过俗称“魔鬼训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于施雨来说,她大可不必这样挑战自己,先生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孩子也相继问世。然而,施雨是要强的人,父母从小在她心里播下“做优秀独立女人”的种子。

 ​

一个山头跨越了,另一个挑战又来了。面对幼小的儿子,面对工作繁忙的先生,是坚持自己的专业道路呢,还是全力支持先生、照顾孩子呢?施雨说,在过往的岁月里,弃医从文是她最痛苦的抉择。父母对她的期望、大学五年的训练、临床经验的积累,来到美国后边工作、边带孩子、边熬夜复习考试的艰辛,如今已获得成功,但是,不当住院医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先生希望她能照顾好家庭和两个孩子,大陆的父母则不能理解女儿放弃医生职业。我们从施雨的诗行里,也能窥见一些施雨的痛苦和挣扎:整个夜/留给梦去分赃/我得一枕濡湿/越飞越远了/仍在回头/天空没有痕迹(《想飞》)。日子/盆景似地/在百叶窗后/守望……病倒没病/不过寂寞了些/拉着线/每天开关(《日子》)。

 

最终,施雨决定放弃专业,成全先生与孩子。她很快调整自己,进入“全职妈妈”角色,也很快在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中找到乐趣。记得我最早在网络上读到她的一篇幽默散文,是说全家人去海滩玩,先生老往一个方向望去,那边有一个女人在游泳,施雨开始不快,突然发现那女人很肥胖,原来先生那段时间正为自己形体偏胖烦恼,原来是“心病心药”呢,她不禁莞尔。还有一篇,先生带孩子出去玩,下大雨了,三个人落汤鸡似地往回跑。进门时,施雨说自己像三个孩子的娘。读这些文字,感觉到的是一个有趣、温馨、又和睦的家庭。

 

一篇篇贴近生活又有趣的文章,成了每个周末中文学校妈妈们的期盼。施雨自己也没想到,青少年时期的文学梦,在这时发芽成长。九十年代末,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几个文学网站,如国风、宇华网立即注意到施雨,为她开辟个人专栏和论坛。不久,她周围就聚集了一群粉丝,这些文学爱好者呼吁着网下见面,于是,文心社便于2000年11月,由14人的圆桌餐会开始发源。

施雨的文学激情与领导才能被激发出来,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在当地各种报刊杂志频繁发表。她与当地各媒体联络,在《新象》周刊开辟“文心社专栏”,在《东方》杂志开辟“文心雕龙专栏”,为社员编辑和推荐作品。之后又向《侨报》、《星岛日报》等有稿费的报纸推荐文章,自己也成为专栏作者。不久,她被当时的网络大哥大王伯庆注意,邀请合著了《家有ABC》。随后,施雨出版了自己的专集《美国儿子中国娘》。再之后,出版社找上门,让她写“珍奇之旅”人文随笔丛书中的美国篇——《美国的一种成长》。这期间,居住在新泽西州,曾在纽约下城医院工作的施雨,目睹了九一一双塔楼呯然垮下的惨景。得知几位曾经的同事失踪,她与几位作家含着悲愤,用一个多月时间,征集相关文稿、走访知情者,编辑出版了九一一纪实文集《人性的辉煌》。此时,她的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又名《纽约情人》)也开始在腹中孕育。

 

在发展文心社,带领文友往前走的过程中,她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爱好文学的作家与文友,以及一群愿意建设文心网站的人才。夏雪女士为架设文心网站,关闭了经营多年的“郭家大院”,全力以赴在最短的时间里,架设完成文心网页。从此,文心网站以视觉美观、功能齐全、便于社员自己管理,随时可以为社员或文友开设专辑等优质服务,进入海内外作家、文学前辈与文学评论家的眼帘。

 

文心网络发展的同时,施雨还注重作品出版,虽然她自己在书籍出版方面已毫无障碍,却更愿意带领大家一起往前走。不久,柯捷出版社与文心社联手,施雨鼓励作品够多的社员结集出书,作品不够多的社员向她供稿,由她主编合集。短短几个月里,科捷出版社以优惠价格,为文心社社员出了十本书,有社员散文集《中国人眼里的美国人》,有施雨的诗歌集《无眠的岸》,散文集《施雨幽默散文选》,还有黄翔、秋筱雨兰、梓樱、幼河、吴兴禄等文友的专集。2003年6月文心社举办首届新书发布会,在当地造成不小影响。

 

如今文心社社员遍及世界各地,近百个分社、1500多名正式会员,加上文心顾问与文心之友,已经超过两千人。文学界亦公认是海外最成功、信息资料最齐全的文学网站。

 

2005年,施雨当了一个时期的 “留守母亲” 后,与海归的先生在上海团圆。从施雨的纪实文集《上海“海归”》可以了解,众多的海归人士,施雨一家也非常有特色,祖孙三代都海归。施雨的父母,放弃美国绿卡,回国养老。原本不愿意回国读中学的小儿子,也同意回国读书,成了小海归。

 

施雨出了近十本书,文心社以及她个人的名气也已足够她“吃老本”,却听闻她又开始“折腾”。她在不惑之年考取了文学博士资格。她每天花六七个小时管理网络,还要写作。我问她为什么要与自己“过不去”,她说, “网络文学是从北美起步的,但随着岁月流逝,最早一批的网络写手(网人)与网站慢慢退出网络世界与公众的视野。我算是比较早上网的人,有很多第一手资料,与不少早期的网友仍是好朋友。绝大部分海外文学网站被中国屏蔽,中国的学者无法做这部分的研究,如果我不做,就没有人可以做了。许多曾经对网络文学有贡献的北美人与事都会被淹没。所以,我必须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对北美网络文学的先行者有一个交代!对这段我与很多人都参与的历史有交代!”原来是使命感驱使她肩负起这个研究项目,经过六七年的辛苦努力,施雨于2012年6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她的论文题目是《北美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三年前,施雨加入一个美国公益医疗团队——“无痛分娩中国行”,简称“中国行”。团队成员包括麻醉医生、产科医生、护士、病人教育和翻译者,不定期的有神经科、重症监护、小儿外科、妇科医生随队来访。团队致力于将美国妇产科专业先进的医疗方法与管理技术推广到中国,以减少妇女的产程痛苦、高危产妇的危险性,以及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八年来,“中国行”得到了中国、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比利时、瑞士等各国医学界志愿者的大力支持。这些医护人员及志愿者都是利用自己的假期,自费购机票来帮助中国。到2015年底,“中国行”来华人次已接近500,他们走访了37家中国医院,累计工作时间达2万小时以上,在省级、国家级学术会议上讲课100余堂。

施雨加入团队后,负责宣传推广。她发现每一批来中国的医生,只能在一个医院停留一两天,中国有那么多家医院,根本教不过来。而且很多授课内容与问答都是重复的,造成人力物力极大的浪费。这开启了施雨网络剧教学的思路,她设想把科普融在剧情里,让大众在看戏的时候,理解接受美国最新的医疗理念与操作规程。

老天真是奇妙,她从妇产科专业出来,近三十年过去,却再次使用她的专业知识,还加上她的文学才能。当这些知识与才能被结合而使用,发出的能量,会比单纯的医生大许多倍。如果尝试成功,会像本文开始,她演讲所说的,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尽可能以本来面目搬上网络银或幕。

 

我问施雨,你为什么总挑战自己,开拓新领域?她说,她不怕压力,往往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人的潜能,同时,在压力中检验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回头观望数次的职场转换及众多的角色转换,那一次挑战最大?

 

她说:“前面提到的弃医从文是最大难关。之后除了海归是跟随老公外,都是我自己的兴趣使然,好玩而已。有老公养家,我做任何事都不必考虑经济效益,所以就简单多了!我的才气与能力到哪里,就能走到哪里。”多么有意思,这么十几年默默的奉献与耕耘,这么多大手笔的事情和决定,到了她口里只是一句“好玩而已”。

问到施雨,有什么人和事对她产生过重大影响?她说喜欢读传记,从传记中借鉴他人的人生经验,避免了许多弯路。她的人生座右铭是: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是的,施雨认真又慎重地走着自己的道路,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有时道路不平坦,有时受挫折、遭误会,但她总是以百般的热情和勇气往前走。这么多年来,她自己在成长,与她同行的人也在成长,她像一团光,吸引越来越的朋友共襄盛举,奉献、谦和、友善、宽容、赞赏、感恩,也成为文心社默认的宗旨和风气。

 

问到信仰在她开拓过程中的作用,她说,成为基督徒快30年了,能举的例子太多太多。“任何事我努力,把成败交到主耶稣手里。”她说自己一直在做谦卑与感恩的功课,这也将是她一生的修行。

 

至此,你一定不再疑问,她为什么“爱折腾”。而我更确信,施雨是那种“你把她送到冰岛或荒漠,都能还你一片绿洲”的人,是一个无愧于“不断开拓的文学女人”称号的人。

 

 

原载于《文综》杂志2016年冬季刊​,2017年“海外华文著述奖"获奖文章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