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死死

                                  鲁 鸣

【前言】这篇随笔,侨报《文学时代》和《忆乡坊文学城》先后发表和推送它。它触及了作者骨子里最本质的东西。

生生死死

 

在地铁里, 看到一则广告:Live.Die. Repeat. 生。死。重复。

 

第一次看到如此哲学含义的商业广告,让我不由得想写几句。生生死死,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写作内容。因为人的全部旅程和世间的一切的确可归纳为这四个字。

 

爱情也好,工作也好,金迷纸醉,歌舞升平,穷困潦倒,都是来的来去的去。任何东西人和事,都有开始和终结的时候。用生死眼光看待这人间,就不得不承认:所谓存在,就是生死重复地上演。用生生死死这四个字的重叠来表示人类进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人的生死不由己。至少生是如此。

 

一场爱的诞生,情不自禁。爱你至死,是说当爱的对象或主体离开人间,这场爱即告结束,剩下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间没有永恒。活着就是庸俗的一切根源。死是最干净的,什么都带不走。淡定也好,激情也好,只是生命的出口罢了,不必过分强调。如果一味强调淡定(目前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如果生命没有任何激情,就是一具还尚在呼吸的僵尸。反之,过分认真激情会把生命燃烧到极致,甚至疯狂失去理智。淡定,有时候是生命转折点的关键。

 

我极喜欢中国哲学里度的概念。适度,这是最好的人生。可惜,很难。人活着都带着面具,用双重标准,只是有些人没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罢了。在契约的社会里,没有面具和双重标准,这个世界就不复存在。所以,圣经教导人要悔改,至少要认罪。人意识到自己自私本性这一点,就是一种认罪。而人自私的原罪,只有死才能解脱。

 

在人生道路上,人的自我颠覆很可能是自我超越的里程碑。成为上帝的信徒,就是一种自我颠覆。这种颠覆,人没有高尚可言,因为它来自上帝的爱,而不是人自己的作为。

 

所有的信仰,其实质是人的生死问题,直指灵魂深处。信仰一旦以拷问方式进行,是无需回答的。这不是教授逻辑“因为......所以......”。灵魂是无法用逻辑推理的,信仰更是如此。任何生命都是经不住拷问的人生,终究一杯灰土。

 

这世界上所有的你的拥有,都不是你的。只有你的生命是你的。生在这世上,

最令人困惑和自豪的或许就是个体的独一无二了。如今世界几乎什么都可复制。尤其是网络的发达和微信的诞生,让复制变成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你的照片文字,你的歌,你的解题方法和技术,你的打扮衣着,人们都可复制。即使克隆,唯有你作为一个独立思维的动物机器的吐故纳新,是别人不可代替的,可谓别具一格。更何况,你的个性和说不清的命运,绝然有你个体自为的痕迹。这种活生生,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正因如此,这种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决定了个体的孤独及其困惑。好些人说:“我有这么多朋友,但我仍然感到孤独。”这种困惑,乃是人作为个体存在所决定的。因为如此,我在上本书《软能力》中专门写了一章“独处能力”。

 

生,其实就是一段段向前的时光。等待时间深处的种种可能和个体的努力或无奈,构成了人生。一段时光,或缓慢或瞬间,酝酿出一个庆典,营造出另一种风景,制作出别样的奢华。能够这样,生命就已经很超值了。

 

生活深处,蹲伏着神秘的命运。没有任何一滴雨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需要解释吗?不。在生的路上,碰到重病艰难身心崩溃,得到上帝祝福,走出困境,保持快乐上进,这本身就是奇迹,不可思议。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命好。如果涉及到人和人的相遇或相助,命这个单词就成了两个字的词语:命运。

 

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爱上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自己的感官接触外界以及和他人互动的快乐幸福。这就很容易明白为甚很多人为了快乐幸福,不在乎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同样,很多人爱上的是爱情带来的快乐幸福,而不是对方那个人的生命。一旦对方不能提供快乐幸福,便离开那个人。不对吗?美国离婚率高达50%而中国离婚率也越来越高。我并不单纯地反对离婚,我只想说:我们常常忘记爱情同是快乐幸福和痛苦悲伤的根源这个事实,就像我们在生中常常忘记了死。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里一位小女孩对她心仪的小男孩说:adults are idiots, 成人都是傻冒。不是吗?可我们自以为很聪明呢,甚至自称精英。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到童年的纯真,无论我们内心多么简单,多么淡定。

 

《时光一去永不回》, 这是当年邓丽君唱的一首流行歌曲。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还没上大学。此时此刻,它成了我要结束这篇随笔的子弹。死,并不只意味着生命的消失。它更是一去永不回的时光。生死相连, 这是我们赖以的存在和回忆。后者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恋生。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愿我们加油,让生的时光多一些灿烂如朝霞,让死的宁静多一些美丽如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