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靖
许多在内地长期生活的人,都特别向往千里草原的无限风光,而他们对于草原风光的最初印象,却大多都来是自于一首老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 牛羊好似珍珠撒。
……
这首由火华作词、阿拉腾奥勒作曲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歌曲,1978年经德德玛演唱之后,迅速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80年还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优秀歌曲”编选入教材,并收录于《亚太歌曲集》中。德德玛是一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她的嗓音浑厚、低沉,极具感染力。听到她的歌声,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躺在草地上,和蓝天对话,与白云亲吻,听鸟雀叼啾,看骏马奔驰的景象。
近年来,随着贵州在全球知名度的提升,六盘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美称,而且也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为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持续发力。中国凉都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呈现出“后起之秀”的良好发展态势,六盘水也为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知晓。2019年7月下旬,我跟随“北美中文作家贵州采风团”一行,在到达六盘水的第六天,参观了位于盘州的乌蒙大草原,终于实现了到“山地王国”体验草原情怀的梦想。
一
美丽的乌蒙大草原,位于六盘水北部盘州市境内,涉及乌蒙、坪地两个彝族乡,是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最高处海拔2850米,有10万亩草场、4万亩矮杜鹃林,还有高山湖泊大海子、天池、百草坪、牛棚梁子大山等风景,构成了独特的山峦奇峰、湖泊草原的原生态,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湖泊,享有“坡上草原”的美誉。这里春时碧草如茵,夏时牛羊成群。一望无边的碧草如毡似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繁星在天,如落叶在水;风过时草浪清翻,银光闪烁。高山湖泊大海子,水清见底,极为清澈,美不胜收。
当我们的车子驶出盘州市娘娘山酒店,一场大雨哗然而下,风大而猛,一小时后便完全停下来。从车窗内向外望去,我看到远近山巅岭腰上,都浮起贵州雨季常有的雾纱。一进入乌蒙草原的边界,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感受到的峰回路转,以及在车里面感觉到的白浪滔天,一下子都被甩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场大雨过后,偌大的草原变的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车子在缓缓地向山波上滑行,草场上一会儿是浅湾,一会儿是大盘。我们像是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能声音。停车下地之后,我努力环视周围,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只见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缓缓地移动,它们不时地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是随意地甩一下尾巴,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玻璃缸里面的鱼,没有任何恐惧感。此次活动正值夏季,采风团成员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纷份利用下车休息时间,真情记录下草原上的牛羊喜戏打闹的场面。
乌蒙大草原的草场,既不像内蒙古东部那样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般,也不像西部草场那样时不时露出些沙土石砾,更不像新疆、四川那样有皑皑的原始森林做背景。它是建立在山坡上,景区面积约78平方公里,境内气候凉爽,平均气温只有11℃,是我国最典型的山原地貌的代表。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高原草场之壮阔,高原湖泊之灵气,高原佛光之罕见,高原天气之万变,这些因素都使其充满神奇的色彩。
二
此行途中,作为向导的乌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段胜高,全程陪同并介绍了景区的发展与建设情况。车子一边行驶,他一边介绍说:自2015年初运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景区按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要求,专门成立了乌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多种形式开展文体活动,全方位加强自身管理,使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到提升,倍受省内外广大游客青睐。
在他介绍的同时,我仔细观察了他的相貌与年龄。段胜高中等身材,大约40岁出头的年龄,英俊的脸庞中透出几分精明、阳刚的神态。
这时有人提问:在这么大面积的乌蒙草原上,能够开展哪些活动呢?
段胜高说:近些年,我们开展的活动很多。2015年开始,我们首次举办“坡上草原音乐节”,分为明星专场和地方专场。地方专场那次大概有8000名观众参加,而明星专场才有两三千人,地方专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远远要比明星专场深远。老百姓就是喜欢听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的地方专场就是要发掘地方文化,要老百姓喜闻乐见。
2016年,我们又组织了一个盘州市的“职工歌唱大赛”,因为是市总工会组织的,所以举办的阵场还是蛮大的;2017年我们把这个活动升级为贵州省的一个比赛;2018年我们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彝族山歌大赛,邀请了四川、云南、贵州几个地方的歌手来表演,增加了我们彝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最近几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的实施,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了解的文化才能走得更远。不过,现在主要的困难还是经费来源问题。
接下来,段胜高补充说道:景区的建设也是盘州市实施“三变”改革的试验点之一。通过引入“三变”改革模式,2018年底景区附近的农民就成功实现了“脱贫”。
据同行的同事介绍说,段主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地方干部,他不仅是一位彝族青年诗人,还是国家“盘州彝族山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词曲作者、传唱人。这一段介绍,让我们眼前一亮。于是,有人提议要他先唱上一曲彝族情歌。
估计段胜高是有备而来。原来他坐在车的前面,这时他站起来,转过身面对所有作家们,清了一下嗓音说:我先唱一段《郎有心来妹有意》。这是一首当地著名的情歌,应该是由男女生一齐来唱,我就先来客串一下两个角色吧。
男声:郎有心来妹有心,隔山隔海喊得应,
郎有心来妹无意,隔堵篱笆喊不应。
女声:郎有心来妹有心,不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还有人修路,水深还有渡船人。
在唱歌时,段胜高的嗓音高亢嘹亮、曲调起伏大,极具感染力,震撼了车上所有的人。
“段郎,你唱得真好!”全车中一片掌声过后,有人把段胜高的名字,随着歌词中的意境,灵机一动换成了“段郎”。
此时,段胜高咧开嘴笑了一下,并没有对“段郎”称谓有推迟的意思。一曲山歌唱罢之后,他开始介绍说道:
彝族山歌就是彝族人民在山间劳动时候所唱的民歌。盘县的彝族歌唱文化由于其生存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和功能与其他民族也会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该地区为多民族杂居,所以在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上,又与其他民族有相互融合的地方。
三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其中,贵州彝族的人口约为84万,主要集中在黔西北六盘水市、毕节市两地。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被称为“不是自治区的自治区”,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在贵州就有49个之多,约占全省人口的35%。六盘水市的盘县,位于贵州西部,黔滇两省的交界处,素有“黔滇咽喉”之称,古代为夜郎地,汉属宛温。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这是他们的特长和传统,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彝族民歌更是在各省区、各地方广为流传,有着多样的形态和风格,民歌折射出彝族社会的历史足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同时表达着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理想与憧憬,向自然倾吐着他们的心声。其中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彝族山歌代表作品。
彝族民间歌舞历史悠久,群众性极强,还融进社会礼仪、习俗,更是彝家生活中集体自娱的精神食粮。贵州彝族在民间音乐上有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可分为爱情歌、婚礼歌和丧祭歌三类,将节日的欢歌劲舞,婚嫁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到音乐之中。在这些独具特色的音乐当中,最动人的自然是情歌了。
在中午吃饭时,我问段胜高:“我国少数民族的山歌种类很多,为什么盘县的彝语山歌能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呢?”
段胜高想了一下说:由于六盘水的盘县在民族文化生境上,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它既受贵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云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盘县彝族山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曲调丰富,唱法多样,可以分为用彝语演唱的“曲谷”和及汉语演唱的“霎谷慕”两种。男声多用真嗓,女声多用假嗓,曲式多为二句或四句的分节歌。曲调风格以北盘江为界,可分为“水城、六枝派”和“盘县派”两大派系。前者曲调高亢、古朴、节奏欢快、变化快;后者则曲调起伏大、拖腔多用半音、滑音或者颤音装饰,旋律多为级进,节奏跌峦自由,唱起来回环婉转,悠扬亮丽,部分曲调还和云南调相互融合,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2011年5月26日,经国务院公布,彝语山歌(淤泥乡、坪地、四格、洒基值、红果镇等彝语聚居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样,出生在淤泥河乡的段胜高,由于他的业绩突出,荣幸地被指定为彝语山歌人市级传唱人。
四
“我自幼生长在彝族村寨,我那个寨子里文化氛围比较浓厚,而且我的父母都是文艺爱好者,会唱很多民间的小调与山歌,还会拉二胡。” 午饭过后,段胜高开始介绍他自身的经历。
段胜高与其他彝语山歌传承人相比,年龄是比较小的,但他的人生经历却十分丰富。90年代末,他在市农业学校财会专业就读期间,就曾连续两次获得“校园十大歌手”荣誉称号,还写了一些自己能唱的歌。毕业后,他曾到广州打过一段时间的工。后来考虑到要照顾年长的父母,同时在家乡可以安排到体制内的工作,他就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就职于淤泥河乡政府办公室。
由于他很喜欢文学创作,2001年在乡政府安排下,为了挖掘民间文化,不断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他创办民间刊物《淤泥河》,出版了八期总共累积有40余万字。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我觉得发表山歌只是我这个刊物的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让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或者爱好文艺的人,都考虑投入到保护地方文化的行列中来。”
20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诗歌集《一个人的天堂》,还编辑出版了山歌集《山歌出在淤泥河》。谈到这里时,他给我们分享一段印象深刻,并且有趣的事:“以前我们寨子里有一个唱山歌的嗓子很好,歌喉响亮,但是人长得马马虎虎,就是因为歌唱的好,总有很多女性跟在旁边;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歌师,歌唱得很好,只要他一张口,身边的女孩子就是二三十个,像蝴蝶般的围绕在他旁边,阵势很大”。接下来,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彝族人都爱好唱歌,会唱歌和歌唱得好的人,还是很有影响的,或许还能找一个好老婆呢,哈哈”。
段胜高喜爱唱歌,他把唱歌当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也获得了许多奖项。但是收获最大的,无疑是通过唱歌找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好伴侣。
“段郎,你现在的夫人就是靠唱歌找到的吧?”这时,有人打趣地问道。
“我唱歌最大的收获,就是唱得了一个好媳妇”。说到这段经历,他饶有兴致的回忆道:2005年六盘水市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我参加了通俗唱法的比赛,以前在盘州唱歌没能得过奖,但是这次参加比赛时,我一路过关闯将。我现在媳妇的姨夫,他当时是盘州邻县威宁县专门搞彝族文化组织的,通过那次“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姨夫盯上了我。通过姨夫介绍,我有机会与我现在的媳妇相识。她当时正在南京念大学,比我小十来岁。我是通过唱山歌的魅力,最后成功把她吸引到家里来的。
“段郎,你真厉害!”他说到这里时,大家又一次情不自禁地为他喝彩与鼓起掌来。
在与妻子结婚以后,他们的日子过得温馨幸福。接下来,段胜高开始甜蜜地介绍起她的媳妇:“她喜欢搞文字创作,在南京读大学时就结交了一帮专栏作家,平时也会写一些散文作品,并且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她有时会推送一些文章到上面。她对于我的工作是很支持的,经常帮我宣传和记录我的歌曲。我也鼓励她多写文字,反正在文艺工作上,我们是互相支持和促进的。”
五
晚饭过后,我们在住地举办了一场露天卡拉OK娱乐活动,邀请段胜高一同参加。他说他不唱通俗歌曲,只唱山歌。在我们的邀请下,他大方地唱起了他的代表作《迪麻歌》。他富于感情的表演方式,声情并茂的歌喉,再一次让我们深受感染。
《迪麻歌》歌词大意:
来到我彝族嘞,喝酒不喝汤嘞。从我家门前过,一个也打不脱,一个也打不脱嘞。肉你大块吃嘞,酒你大碗喝嘞。有缘来相会,良吉莫错过,良吉莫错过嘞。迪呀迪麻歌嘞,迪麻歌的迪,迪麻歌的歌,迪麻歌的歌嘞。
我边听边录,尽情地享受着这一份纯真。
一曲过后,我问他,唱山歌有什么样的技巧时,他动情地给我们介绍道:“我认为淤泥河的山歌是一种代表性很强,民族特色比较浓厚,感情上比较细腻的表现形式。演唱上更加高亢、粗犷、悠扬,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山歌在唱法上,大都是两句一个循环,四句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可以是一首歌的引子,也可以是一首完整的歌。根据歌唱时的地点、环境及歌唱者的情绪,其旋律偶尔有些变动,但是风格和基调都基本保持同一趋势,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现在每一个小句的结尾部分,连续的颤音和终止的喉音,不容易被外人模仿与学习,这就是我们山歌的独到之处。”
我们纵情地坐在月光下,遥对湖山,尽情对谈,放浪形骸,击节高歌,不觉已经是深夜时分。触景生情时刻,我也为“段郎”献上一首草原情歌《天边》:
天边有一对双星,
那是我梦中的眼睛。
心中有一片晨雾,
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我要登上,
登上山顶,
去寻觅雾中的身影。
我要跨上,
跨上骏马,
去追逐遥远的星星,
星星。
天边有一棵大树,
那是我心中的绿荫,
远方有一座高山,
那是你博大的胸襟。
我要树下,
树下采拮,
去编织美丽的憧憬。
我要山下,
山下放牧,
去追寻你的足印,
足印。
我愿与你策马同行,
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
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穹谷。
这次采访活动结束后,我和段胜高仍然保持着联系,采访团成员和当地陪同人员建立了一个20多人的群。后来,我和段胜高在群里,还继续交流过“盘州山歌”与“盘州古歌”的异同点问题。
六
细想起来,我对于乌蒙大草原的期待与认知,应该还与记忆中的毛泽东的著名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有关。1935年10月,红军在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后,极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的宏伟诗篇,真情记录在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四渡赤水,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壮丽景象。
目前,在贵州的旅游线路中,由于“遵义会议”的名气太大,遵义被确认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因此,对于红色旅游感兴趣的人们往往要去遵义、娄山关等地参观,很少关注到盘州古城与乌蒙大草原。
其实,在中共党史的记载中,盘州古城是继遵义之后, 中国革命的第二座“转折之城”。 以往许多党史研究学者认为,这段历史与遵义会议相比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在现存出版的书籍、影视作品中,很少有过多的描述。
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的恢复,是由遵义会议开始,由四渡赤水完成。但是之后的强渡金沙江,则是他引导红军北上的转折之路。
1935年3月31日,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全部南渡乌江,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为整个四渡赤水作战画上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作战中的得意之作。得意的哪里?不是神机妙算,也不可能有所谓的神机妙算一说。根据实际情况对决策做出及时修订,方能一次次化险为夷。
4月9日,红军以佯攻贵阳的方式迷惑敌人,然后穿过了贵阳,进入黔西南地区,暂时摆脱了敌人的尾追堵截。但是如何寻找新的方向,最后确立新的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关键时刻,三军团领导人彭德怀、杨尚昆最先提出入滇作战的建议。
4月13日,三军团以彭、杨的名义发来电报,大意是建议:迅速西渡北盘江,在滇黔边界与敌作战。毛泽东果断地采纳了西渡北盘江这个建议,但是对于部队是否再入滇作战,未能表可否。
4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渡过北盘江,连克数座县城之后,进入了六盘水境内。盘县地处黔滇两省的交界地域,是不是还要入滇作战?中革军委在思考。新的三人团在思考。毛泽东也在思考。
入滇作战,对于毛泽东与中央红军领导人来说,心情都是极其沉重的。从江西出发起那天,红军队伍一直是在争取北上,尽量能够达到中国革命中心区域,或者是靠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区域,而极力避免被敌人压向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少数民族聚居的边陲省份。
红军四渡赤水之后,再紧接着入滇,路线是越走越偏,越走则越远离中国革命的中心。红军在遵义一带通过二渡赤水打胜仗补充的新兵,他们当中跑的人很多,大家议论纷纷。
4月25日,中共中央对前线指挥员发出指示:
“最近时期将是我野战军同敌人决战争取胜利,以转变战局的紧急关头。”
4月25日晚,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又一次紧急致电中革军委:“目前战略上已经起重大变化,……建议渡过金沙江入川,准备与四方面军汇合。”
红军的战略方针再次出现了重大变化。红军自江西出发就在不断寻找北上的途经,一直走到西南边陲,终于出现了向北的契机,找到了向北行进之途。
4月28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宿营地开会,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说,云南境内的地形条件不像湖南、贵州有良好的山区可以利用,我军不宜在昆明东北平川地带同敌人进行大的战斗,应该趁沿江敌军空虚,尾追敌人距我还有三四天的行程,迅速抢渡金沙江,以争取生机。
毛泽东通过分析、研究,及时采纳了彭德怀、杨尚昆和林彪、聂荣臻等人的建议。4月29日,中革军委以万万火急电报《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4月29日在云南寻旬县鲁土,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指出由于敌人集中七十个团以上的兵力追击,红军在云南不可能机动作战,而金沙江两岸空虚,中共中央政治局已决定红军“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
这一时期,以萧克为军团长的红二军团正在从乌蒙山地区向南,到达盘县。红六军团进入宣威。萧克后来回忆说:这时,接到总司令部的来电,要我们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大举北进。
于是,在30日晚,二、六军团领导: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张子意、李达等,在盘县古城九间楼召开会议。从着眼于全面战略出发,会议作出放弃在长江南岸建立根据地,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重大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到盘县,只是争取建立根据地的战术行动,而“盘县会议”决定北上会师则是长征战略转移的开始。因此,“盘县会议”是一次决定中国革命胜利的战略抉择会议。
“九间楼” ,也称“九天楼”,原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革命军贵州第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黄道彬修建,因楼层上、下各为9间,故俗称“九间楼” 。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的萧克上将,在他出版的《萧克回忆录》中,对于“盘县会议”有这样的评价:“盘县这次会议,对二、四方面军会师甘孜起了决定作用,对而后三大主力会师陕北,也有重大意义。”
红二、六军团在盘县地区停留3天的时间里,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抗日大同盟,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打土豪开仓济贫,开展扩大红军队伍的活动,当年盘县共有700余人参加了红军。
红二、六军团分别从云南的丽江、石鼓等处,及时渡过金沙江。当薛岳奉蒋介石之命,带领的数十万兵力到达金沙江边时,只能望江兴叹,红军在金沙江北岸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1995年,萧克将军为“会址”题写:“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
九间楼,198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将“会址”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会址被贵州省纪委评为“全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曾有军队的参观者反映:目前“盘县会议确定北上的意义和背景,还可以再稍详细一些”。为此,我查阅了大量党史、军史资料,对于确定北上的意义和背景进行了补充,并以《周恩来年谱》、《萧克回忆录》为依据,对于有关时间节点进行修正。
我在想,凉都的品牌或许是有季节性的,如果再把“九间楼”红色旅游线路推广出去,与六盘水冬季滑雪项目相结合,以“中国凉都”品牌为引领,红心猕猴桃、盘县火腿肠等特色产品为广告,六盘水“19 ℃的夏天” 、“南国冰雪城”、“ 彝语山歌发源地”、“红军转折之城”、“三线精神”、“三变改革” 等城市代名词就会渐入人心,声名远扬。贵州六盘水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会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软实力还会进一步增强。让全世界都能看到凉都的形象,听到凉都的声音。
凉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到那时候,我还会再来,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走一走。
这正是:
乌蒙草原在坡上,
远近高低遍山岗。
风云突变巅峰藏,
贵州风貌似画廊。
八十年前彝族乡,
红军征战在乌蒙。
北上初心永不忘,
转折之城美名扬。
——本文摘要发表于《侨报》2020年4月6日“文学时代”栏目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