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6月3日,吉纳维·阿利威(Halevy)与乔治·比才结婚时,才20岁。吉纳维的父亲弗盟塔·阿利威是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作品包括曾经风行一时的歌剧《犹太女子》(1835年)和《红桃皇后》(1850年)等,母亲莱奥妮则是一位出身富有犹太家庭的雕塑家。比才是新娘父亲的学生,才气横溢,虽然出身平民家庭,靠音乐教学维生,却赢得了小他10岁的吉纳维的芳心。吉纳维毁弃了与一位画家的婚约,不顾母亲的反对,执意嫁给比才。在双方家庭都反对这门婚事的情况之下,他们便匆匆在市政厅办完了婚礼。还好得到来自波尔多的银行家舅舅西波莱特的援手,新娘才度过了结婚初期的艰难。不久便发生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围城、战乱和饥俄让巴黎人如同生活在地狱;比才还参加了国民卫队。
战后第三共和国蒸蒸日上。1872年他们的儿子杰克出生了。此后比才几乎没有时间顾及家庭琐事,甚至把妻子都托付给了朋友,而一心投入了他的音乐创作:他根据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为20多种乐器谱写了一千多页的歌剧乐谱。与比才合作为此歌剧写歌词的,则是吉纳维的堂弟路德威克·阿利威。比才曾对路德威克说,他谱写的《卡门》女主角原型是他的新娘。他们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875年完成了歌剧《卡门》。1875年3月3日,《卡门》在巴黎轻歌剧院首演。演出第一幕还受到观众的欢迎,但从第二幕开始,观众的反应越来越冷淡;第三幕演出时观众已经开始离场了,到第四幕结束时,除了比才的三四位好友外,剧院已经是空荡荡的了。当晚回到家里,比才一下病倒了:急性扁桃体炎发作。三个月之后,在他们的结婚纪念日,这位36岁的杰出作曲家竟与世长辞了。
比才夫人像,来自网络
之后比才夫人服丧整整三年,每天都穿黑礼服,戴黑面纱。1878年,她的一位画家朋友艾利·德老奈为她画了一幅肖像。这幅庄严典雅的肖像画入选当年的巴黎绘画沙龙,题为《比才夫人的肖像》。观众看到这幅令人悲伤难抑的肖像之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位多才不幸的作曲家。那部被冷落多时的歌剧《卡门》居然在一夜之间红了起来。欧洲各地的人们都要求上演《卡门》,在堂弟路德威克的帮助下,比才夫人经营了《卡门》在各地的演出,直至在维多利亚女皇和沙皇亚利山大二世的请求之下,为他们作了专门的演出。欧洲的艺术家和作家也都加入了一片赞赏的合唱声中。柴可夫斯基称“《卡门》是最为真实意义上的杰作……属于少数几部罕有的作品之一,将注定最为强烈地反映整个时代的音乐期望。”古怪的哲学家尼采则也给了好评,说:《卡门》对爱情作了“残酷而顽世不恭”的描述,把爱情当作了一种“悲剧式玩笑”;并说听了《卡门》之后,“听众本人也变成了‘杰作’”。
比才夫人(右二)的沙龙有许多追随者,莫泊桑(左一)就是其中之一。来自网络。
于是一夜之间,比才夫人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名流,每星期都在家里举办由各种艺术家、作家和贵族名流出席的沙龙。出入比才夫人沙龙的名人有画家德加和莫罗、作家莫泊桑、拿破仑三世的侄女玛蒂尔斯公主等。后来成为著名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作者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正好是比才夫人的儿子杰克在孔多塞私立中学的同学,也是路德威克儿子丹尼尔的中学同学。到1889年,杰克把满肚皮都是文学艺术知识的普鲁斯特介绍给了母亲,由于普鲁斯特的母亲也是犹太人,18岁的普鲁斯特便开始步入了巴黎名流社会,与一大批贵族名流厮混在一起。富有的犹太人夏尔·哈斯是拿破仑三世政府下的一位鉴赏家,也是比才夫人沙龙的常客。在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中,比才夫人便成了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原型之一,而夏尔·哈斯则是小说中夏尔·斯万的原型。普鲁斯特在小说中描写道,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穿一条粉红色的缎子连衣裙,裙子上方露出相同色彩的脸蛋,犹如夕阳下的一片彩云,这时候,我看见圣日耳曼区的所有的快乐都呈现在我面前,集中在她小小的身躯下,就像集中在一只贝壳里,夹在玫瑰色珍珠层那发光的壳瓣中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