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的短去写小说的长

作者 08月05日2019年

 

用诗歌的短去写小说的长

 

            饶蕾(纽约)

 

小说很吸引人。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我很久没读小说了。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时间变成了奢侈品。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生活,根本没有大段的时间去读小说。有多少文学爱好者会像我一样呢?短文或者诗歌,题材短小,适合快节奏的时代,又能提供陶冶性情的文学享受,也许可以弥补一部分人的需求。

 

能用诗歌写小说吗?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大序》)”“诗者,吟咏性情也。(宋严沧浪《诗话》)”这些记载证明了自古以来诗歌就是用来抒情言志的。然而,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叙事长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娇羞女子的形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短短两句逼真地描写出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

 

这两个例子恰恰符合小说三大要素的两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环境描写。小说的第三大要素是完整的故事情节。对诗歌,尤其对短诗却是个挑战。小说因为长,所以具有无限的容量。诗歌由于短,使其缩小了承载容量的范围。然而,我在习诗过程中,体会到诗歌中留白的妙处。如果运用得得当,诗意的留白能够起到“于无声处”的作用,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填补故事的完整情节。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去用诗歌的短去写小说的长,也得到一点点儿体会。虽然粗浅,我愿意用我自己的两首短诗来分析我的感悟。

 

 

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重逢》。

 

《重逢》

 

你一笑,十几岁的摸样就掉出来了

 

羊角辫的踪迹,隐匿得可真深

 

只有岁月,光滑地留在原地

 

 

同时张开双臂,我们

 

一下子搂住几十年

 

居然没露丝毫破绽,也不费吹灰之力

 

 

许多熟悉的名字,笑声,还有陈旧的时钟

 

把一张西餐桌炒得噼啪作响

 

盏中的果汁,摇晃微醺的醉意

 

 

最安静的就是鱼排了,默默地

 

瘦下去,就像我们剩余的时光

 

依然陶醉,拖着日渐憔悴的裙裾

 

 

青春的火焰,一闪,映入夕阳的眼底

 

《重逢》是一篇短篇小说。它描述了两个朋友久别重逢的故事。第一段是刻画人物的,也是人物关系或者环境的交代。显然。离别时朋友只有十几岁。虽然岁月变迁,她依然有着同样的笑容。这笑容是亲切的,是有情感的,它把过去和现在紧密地连接起来,打动着“我”。然而,朋友的容颜却早已改变,“羊角辫的踪迹”已无处查询。更令人动容的是“只有岁月,光滑地留在原地”。那些初出茅庐的棱角都哪里去了?岁月的利刃,世俗的磨石谁能抗拒?可悲啊,只有“光滑”“留在原地”。亦悲亦喜的故事情节就这样开始了。故事继续发展成重逢的惊喜,“同时张开双臂,我们/一下子搂住几十年”。友情竟然毫发无损,优美如初,并未被几十年的分离所左右。

 

故事进一步发展向高潮。环境是在异乡异国的西餐桌上,笔者尽着地主之谊。那些抹不去的记忆“熟悉的名字”和“笑声”炒得噼啪作响。“果汁”“微醺的醉意”叙述着重逢的欢乐和陶醉。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尾声是忧伤的,也是感慨的。宴会的结束,就是离别的开始。人生苦短,谁知再聚又是何夕?但我们会“依然陶醉”,这是“我们”自始至终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记叙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至于人物形象,则采用了半留白的方式描写了“友人”的外貌变化和“我”的内心感受。“友人”和“我”有同样感受吗?“我”相貌如何呢?都留给了读者的想象。

 

《你的爱让人心疼》

 

风里,雨里,电闪雷鸣里

 

一颗金色的心,颠簸一条长河的温存和啜泣

 

 

一双善良的眼睛,真想撑开

 

一把阳光伞,一把巨大的阳光伞

 

遮住风,挡住雨,替你

 

可是,伞没在她的手里

 

 

一颗水一样清的心,跌入

 

风里,雨里,电闪雷鸣里

 

信不?这首诗只有八行,却是一篇长篇小说。题目就是中心思想。故事又是什么呢?男主人公首先出场。第一段的两行诗刻画出一位痴情的男人,一位不屈不挠地追求爱情的男人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碰见过这样的人,让人敬佩,也让人同情的人。这两行也是故事发生的起因。女主人的出场给故事带来了高潮。第二段描绘的是可爱的女主人,有着一双善良的眼睛。她愿意帮助那个经历着磨难的痴情人。若是她能帮助他,该多好啊。可惜“伞没在她的手里”!为什么?伞不在她的手里?也许,她就是男主人公苦恋的心上人。可是,她有种种原因无法成全他。一双善良的眼睛,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为自己受苦,却爱莫能助,是个什么滋味?也许,她正爱着这个被爱情折磨的男人,她愿意给予他满腔的爱,可是她的爱无法救他出水火,他的心另有所属。看着心爱的人痛苦的样子,怀揣自己无处落地的爱,又是怎样一番风情?也许,她只是一个朋友、或者陌生人,她的善良让她同情男主人公,但是,她能给予的友爱并不是他所追求的。她的善良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也许,她是男主人公的母亲……诗歌留白的妙处就在于此,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塑造女主人公和她的故事。无论读者和哪个“她”共鸣,都会有切身的感受。诗歌在读者的参与中丰富了,故事的情节饱满起来。这一点儿,小说是做不到的。故事的结尾是另一个留白和悬念。这个故事在读者的想象中,可以很长很长,可以比小说写出来的更细腻,更悠长,更感人。

 

这是我学习写诗过程中的一点儿心得和探索。探索可能对,可能错;也可能部分对;但是只有敢于探索我们才能打开未知的门。我提出用诗歌的短去写小说的长这一概念或者方法,供大家批评指正。希望能共同探讨是否可以用诗歌的短去写小说的长,是否能以更简洁的形式反映生活。我并不认为诗歌能够代替小说,小说有小说的优秀之处。我只希望借用诗歌短的优势传播更多精彩的故事,满足部分快节奏现代人的文化需求。时代在改变,文学也在调整。微小说的兴起是这个道理,这里讨论的‘用诗歌的短去写小说的长’也是这个道理。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