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带着小朋友去北京玩,太太在网上找了一家胡同酒店住了几天。第一次去,被司机
带错路,从胡同的尾端走路进去,直走了十几分钟。好在胡同虽窄,两侧却有些高大的树木
遮荫,让人不至于太急躁。往里走走,更觉有趣。
这胡同里大概有好几家改作旅馆的四合院,有一家门口干脆立着两个仿制的兵马俑来招
徕客人,看得我们瞠目结舌。也有妇人骑着装满菜蔬的三轮车缓缓经过,被人叫住,就停下
来,拿了秤盘,开始叫卖豆角、西红柿、香瓜之类,仿佛古老的日子隐隐再现。又看见三个
骑车的少年,“叮铃铃”地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青春的气息就那样在一阵夏日的风里满街
飘逸开来。
到了酒店,感觉果然不一样。门面大厅虽然不是特别宽敞,却布置得独具特色。前台服
务的女孩穿着素雅的民国服饰,墙上、柜上则满是北京特色的各种装饰,一张圆桌上摆放着
几本北京风景图册,还有两本厚厚的《西游记》连环画,叫我忍不住拿起来翻了一气。
往房间的走廊两边墙上的装饰也很有意思,宛如博物馆的艺术品。它们多是一些简单的
词汇和酒店主人给与的别出心裁的诠释。比如“音乐”这个词条边上,是九盒老式磁带拼成
的一个九宫格,大有怀旧之姿。再比如“路”这个词条边上,是一双草鞋,叫人心生联想。
走到长廊尽头,迎面却是一幅天安门广场的彩色壁画。拐过弯,又是一幅黑白壁画,画的是
眉头紧锁的鲁迅和他沉重的《呐喊》。进了房间,墙上则挂了一只充满北平风情的大鹞子风
筝。
后来闹明白了,从胡同的另一端出去,只要三五分钟就到了附近的张志忠路地铁站。
有一天晚上,我送来看我们的征宇出去,发现夜晚的胡同也很有意思。我们住的酒店对面居
然是一家所谓的网红烤串店,到了晚上更是热闹非凡,门口都站满了吃肉串的年轻人。往外
走了几步,却有一家酒吧的牌子挂出来,三五个年轻人在那里喝着啤酒,弹着吉它,抽烟聊
天,让这夜晚凭空多出了散漫的青春味道。那个酒吧还有个有趣的名字,英文叫Weather
Bar,中文叫“气象酒吧”。第二天早上路过时,我想要给这酒吧照张相,却怎么也找不到
了,想来是只有夜里才会开放的临时酒吧。
胡同里自然不少古旧的气息,比如这些年回国已经不常见着的公共厕所,在这胡同里就
有一座矗立着,时时有男女分部进出。不少墙体上挂着空调,昭示这胡同和胡同里的人们想
尽办法与时俱进的努力。快到出口的时候,还看到一个小小小小的小卖部,小到主人都是坐
在外面的一只短板凳上收钱发货。
然而,再往前走,离东四北大街二三十米远的胡同尽头,现代化的信息就扑面而来。我
看到一处宽敞透明的办公空间,似乎是正流行的共享办公室,可以看见年轻人从清晨到深夜
坐在电脑前飞指疾打或者凝神细思。临大街还有一家大型的婚纱影楼,是某著名相亲网站的
旗下业务。影楼的大厅装饰得美轮美奂,门口小黑板上手写着应景七夕的广告词。
这一次的北京之旅算是来去匆匆。前后在这胡同酒店里住了四晚,每天进进出出便也总
免不了要走一截胡同。胡同里正在修葺的小学校,夜里学校围墙上的猫群,胡同口的小卖店,
那个只有晚上才出现的“气象酒吧”,还有晚上才热闹的网红烤串店,就都成了每日悦目的
风景。
然而,让我难忘的还是胡同里来往的人群,来这里旅游的人,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把这
胡同装饰成一种风景。另一个晚上,偶然听到一句:“爸,我们走了啊!”回头看,是年轻
的妇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上坐着个六七岁的男孩。一位老人家穿着老头衫跟在后面,
似有似无地应了一声,然后看着女儿还是媳妇驮着孩子在暮色里离去,大概是去了某一处灯
火通明的高楼大厦的某一间公寓吧。
只是那一声柔软而清脆的告别,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畔,回旋在我的脑海,让我意识到
现代化的北京其实也还有胡同,胡同里也还有这样的人群,这样的人群里也还有着些亘古不
变的呼唤与眷恋,让我不自禁地要慢下脚步来,细细地聆听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