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刊《东西》第355期。原2023/12/01 公众号文章由 唐简 编辑/编发。)
之光《小太妹》读后
季 进
小说开头,紫云初到美国,读者本以为这又是一个张爱玲《第一炉香》式的堕落史,眼看着一个“葛薇龙”坐车缓缓进入雇主索菲亚的华丽世界,没想到却是“梁太太”的血泪史。索菲亚生于一个外省人与本岛人无奈结合的眷村家庭,在重男轻女的传统与两岸紧张的漩涡中成长,没有考上大学,不擅读书,却因坎坷的身世不得不变得善于读人。紫云的背景在小说中则交代得十分暧昧,全靠谈话中漏出的祖辈辛酸与90年代这个关键词弥补想象,但作为杂志编辑,足见其是以读书谋生的,还读得很好。但小说的一个高明之处就在于通篇用紫云的眼光去读索菲亚,却难以读明。题记中早已告诉我们,就连卡夫卡与巴尔扎克这两位文学巨匠也要为索菲亚打架,无法辨清是障碍粉碎了她,还是她粉碎了障碍。
紫云用编辑的眼光去审视着这一巨大的文本,不仅是索菲亚的个体人生,也不仅是作为抽象概念的西方文化,而是一个亚裔女子作为初代移民在美国想要获得上流社会的“成功人生”的身心破碎史。编辑紫云生长在大陆,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是否也带有校对、修正、涂改的欲望?当我们回想起索菲亚是房产经纪人时,一切变得更有意味。她对建筑风格如数家珍,仿佛这就是她的历史,这也是移民身份融入却又在外的紧张底色,小说里也以建筑物的白描充实了文本的躯体,搭建起了华丽的主舞台,表面上是紫云赴美的新生活故事徐徐展开,实则是索菲亚在自己一手搭建的布景之中剥脱凋落。在此意义上,我们期待小说能进一步充分运用这一华丽废墟,不仅将建筑物的白描融入到主人公的感官与思绪中来,也进一步开发隐喻、诗性、戏剧的一面,从景物变成情物,使得房子与家的辩证更巧妙地呈现。
小说有很好的情节设计,节奏把控也张弛有度,虽然有一些翻译腔,却也因为写的是在美华人故事,而显得颇有风味。作者在书写不同环境时,也注意到了风格的多样,第四部分回溯杨秋霞(而非索菲亚)作为不受待见的眷村女儿的童年,文风泼辣直爽,比如妹妹常常“糊在她身上睡”的“糊”就是一处妙笔。小说着重描写了母女关系、姐妹关系这两段被扭曲的女性情谊,并用索菲亚与紫云的际遇作为救赎,父权思想下的重男轻女固然是一个重点,但小说对于资本世界中雇佣劳工关系的批判也仍有展开与挖掘的空间。索菲亚的女儿其实也是很好的一环,作为美国人与祖辈的文化遗产割裂的她,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到小说中的女性叙事中来,以怎样的姿态去打破或又成为命运的一环,也很值得书写。作为身处美国的写作者,对北美华人生活有着鲜活感受,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呈现海外华人群体的记忆与情感的多面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