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23/04/11公众号文章由怡然编辑/编发。)
2019年,海外学者陈瑞琳老师来河南大学讲学,私下里我们一直在讨论当代的女性文学。告别时,她提到一本小说叫《《洛杉矶的中国女人》,我随后在网上购得,仔细阅读,生发了很多感慨。
小说的作者刘加蓉与我是同龄人,她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基础上创作的这部小说读起来更有真实感。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以及她终于圆了自己的“作家梦”,让人感动又敬佩!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不甘于被命运摆布的一代中国女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勇敢走出国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美国社会生存定居下来的故事,她们的心态、能力、勇气和追寻,在小说主人公叶秀等赴美打拼的中国女性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这种奋斗精神是尤为宝贵的。
首先,《洛杉矶的中国女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社会的透明窗户。小说主人公叶秀的经历很丰富,为了生存、为了家,她做过多种工作,体验了种种磨难、辛劳和甘苦,有过数次不尽人意的情感经历。她曾经离异、生育、再婚,曾多次就业、失业、再就业,曾遭遇疾病折磨和亲子犯法、爱犬被野兽咬伤致死的痛楚,小说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再现了叶秀等“中国女人”在美国立足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展现了美国社会与中国大陆在有关户籍、身份、经济、住房、婚姻、医疗、教育、法律、就业、失业、养老、救济、借贷、疾病、护理、未成年人保护、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制度政策、设施理念的不同,通过小说,可以使读者对彼岸世界有更多形象、真切的了解,感受到美国既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天堂”,也不是一些人宣扬的恐怖“地狱”,它可以让人通过诚实、勤奋的工作而过得好,同时能够享受到一个公民应享的合法权益。比较而言,在经济收入、科技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体系、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执行和完善上,美国是一个更为发达、文明、理性的社会,尽管它也存在种种阴暗、丑陋和各种社会犯罪现象,但至今仍是许多新移民心中的向往之地。
其次,《洛杉矶的中国女人》是一部在艺术上相当感人的作品,作者在细心观察、切身体验的基础上所做的精心描写使作品具有着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其中有些章节读后印象很深。如第十章《老年人的坟墓》,写考取护士助理执照的叶秀到疗养院值夜班的故事:凌晨的疗养院“就像死城般寂静”,“阴森森的气氛”,当发现一位刚来三天的新病人没有一点儿动静,“叶秀的寒毛一下就竖了起来”,“老太太脸色铁青,眼睛大睁着,眼珠子一动不动”,好像死了,“叶秀后退一步,打了个寒噤,转身就往值班室跑”,当老护士确认病人已死,“看叶秀呆站着,冷冷地说‘赶紧给她清洁吧……’”,此时,“叶秀害怕得要死,可又不能说‘不’”。当她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亲手碰过第一个死人后,在“迎来送往”的岗位忍着“恶臭”,精心护理生了褥疮的临终老人,赢得对方的感谢、微笑回报时,叶秀也“意外地感动”。真实细致的心理描写生动感人,使人对衰老无奈的临终老人产生怜悯同情,对临终护理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第十四章《狗殇》可谓全书中最富感情、最有感染力的篇章,读之令人动容,如此用心用情、哀怜伤感的文字在我有限的阅读中似乎很少见。小说中,小狗天天与叶秀相依为命,被视为家庭的一员。一天,当发现天天不见时,叶秀“一路飞车往家赶”,连夜上山找到了天天,“叶秀激动地步履踉跄着扑到钟援朝的车前跪在地上……颤抖着声音说:‘天天,妈妈的幺儿。’”“叶秀一把抱起天天搂在怀里,泪流满面,在天天的头上、背上又是亲又是吻,又是笑又是哭。”伤势严重的天天被送到动物急救中心时,“叶秀抱着天天顾不得关车门就冲了进去,对着值班的人大喊:‘快!快救救它,它正流着血!”当听说天天生命危险时,叶秀“如晴天霹雳,泪汪汪地对医生比划说:‘求求你了,救救我的天天。”小说围绕天天的病情变化和叶秀的情感心态尽情地抒发描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叶秀的“母性”、“人性”情怀,诸如:“这事我做主,天天留在这里”;“叶秀跪在地上,手和脸贴在玻璃箱前,泪如雨下”;“叶秀泣不成声:‘天儿,你一定要活下来,妈妈要接你回家……”;她“撕心裂肺地哭喊”;“我不要天天死,只要它能活下来,我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救它。”“天天,闭上眼睡吧,妈妈知道你死不瞑目。”“护士搀扶着哭得死去活来的叶秀……”叶秀爱犬如子,作品写狗也是写人,领悟人性的狗与主人深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小说对叶秀与小狗天天的深度情感描写,传递着“人性”“母性”的纯粹、无私与温暖。
读《洛杉矶的中国女人》,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细心琢磨,会发现小说叙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象的性别话语。在传统性别文化中长大的“中国女人”,仍将婚姻作为“终身大事”,追求“白头偕老”,但同时,她们在“洛杉矶”奋力自强,为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而昼夜奔波、不辞辛劳。小说以主人公叶秀接受钟援朝为改变“身份”的求婚史,中间经多年的磨合、纠结与矛盾而离异,最终女主人公以“圣母”般的胸怀接纳了身体残疾的男人的“浪子回头”,得以“破镜重圆”。钟援朝终于明白——认识到天下没有比她对他更好的女人了,她是他的“宝贵财富”,她感到冥冥之中好似有“天意”,圆了这辈子不再嫁别的男人的誓言。被作者有意安排的“大团圆”结局,沿袭了中国传统婚姻故事的俗套,由情节设置带来的思维封闭与循环,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主人公在洛杉矶的奋斗意义。从另一面来看,当自私吝啬、“改邪归正”的男人变为残疾、弱者时,甘愿奉献、牺牲,接纳、护理男人的女人从此就真的“幸福”了吗?这是很可质疑的。换位思考,如果残疾的是女人,而男人依然是强者,他会“甘心情愿”为她而牺牲、付出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那么,女性单方面的奉献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幸福”吗?对此,主人公叶秀与钟援朝再婚的经历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作品中,主人公将儿子犯罪的原因归结为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家”,那么,单身母亲就一定不能带好孩子吗?该书后记中作者“最深的感悟就是,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婚姻上的挫折”,对此不禁要问:在中国历史上,走入婚姻且“白头到老”的女性应该是多数,她们的人生真的就“幸运”吗?总之,将婚姻,将不离婚、白头偕老的婚姻仍然看作是当代女性的“终身大事”和人生目标去追寻,其实依然未能摆脱传统性别文化对中国女性心理上的桎梏。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洛杉矶的中国女人”虽人在洛杉矶,但其文化心理依然是传统中国的。
当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妇女无论身在中国还是美国,其心理心态仍处在诸多的矛盾、困惑中,宿命的婚姻观和陈旧的性别观念,要求妇女单方面的温柔贤惠、无私奉献,并以此来“自律”,让她们为家庭为儿子为丈夫而舍弃自我、舍弃自身的发展,并且以舆论上的“歌颂”“赞美”使其“甘心情愿”乐此不疲,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它显然不是女性解放的根本出路。在小说的叙事话语中,似乎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一个接受过“男女平等”教育、在现实社会中拼力奋斗的“现代女性”,一个从中国文化故土走出来的“中国女人”,一方面是坚强自立,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立足于社会,宁愿做单身母亲也不凑合婚姻,她们拼命打工赚钱,租房、买车、买房,供养儿子读书;但在心理和情感上又渴望找一个可以终生依靠的男人,为此即使被利用被骗婚、被再婚丈夫抛弃也“初衷”不改。因此,犹如书名《洛杉矶的中国女人》所示,在美国洛杉矶奋斗的“中国女人”,其最终的文化内涵依然是“中国的”,这从整部小说的情节构思和话语表达意向及“后记”可以看出。
尽管《洛杉矶的中国女人》在创作理念上呈现出某种局限性,依然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为一个海内的读者,我相信随着中西文化文明交流的不断推进,海外的“中国女人”形象将会继续发生新的演变和改变,让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