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与复式审美 ——林楠《〈午夜的西雅图〉的艺术特色》浅析

作者 王志光 04月09日2021年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在描写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上落墨彩,皆因是人性之表象也。而能参透情绪的本质、给情绪赋予美感者,非有高深修养的人方能到。

在作者林楠的笔端,一位颇有才华、思想深邃的散文家——姚园呼之欲出。

她将人类负面的情绪都赋之以美感,启迪人去追求幸福和幸福感。姚园对情绪认识颇有新意。这基于她对情绪的实质——人的七情六欲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高品位的审美,也归功于其女性丰富细腻的复调式思维。

奇文共欣赏。能领略姚园文之美、情之深,还要感谢林楠的大手笔。一如其一贯的文风,林楠的评论大气若虹,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入射角奇特,善于扑捉文章乃至作者心灵的亮点;视野广阔,以高屋建瓴之势势如破竹,直扫迷津。

林楠的《情绪美的复调叙述》一文从题目到引论及辨析都证明了这一点。他匠心独具,将心律(情绪)与音律(复调)有机地比对,使解析过程具有一种动感的美。这只有细细研读了原作、把握了作者心态和具有复式审美能做到。用音律来比喻人的心律,两个动态交织如一;用复调来表现情绪的丰富层次,心律随音律而起舞。这种奇特的入射角一下子便直入人物的心底,令评论文字显得格外深刻,将人物的心理和作品分析得异常透彻。

而从哲人罗伯特·所罗门对各类情绪都赋予意义的论断引出众多作家对情绪不同的诠释,最后自然而然地导引出评论的主体——姚园,不难看出林楠思维之严谨细腻。他的分析法恰恰是既符合中国人认知逻辑——一般到具体、从大到小,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彰显了其品尚的审美和细腻的文心。

林楠近乎意识流般的娓娓议论中,读者不知不觉地被引导着穿山涉水,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作品内涵和作者的内心,领略了心态美产生的情绪美,行走在幸福之中,不管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冷酷,多么的骨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楠实际上是在巧用欧美心理分析法来剖析作品和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是我们因不熟悉而鲜为使用的手法,但又特别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文学评论技巧。熟练地用之,犹如多棱镜,可以将事物看得更全面,更深刻。

在分析姚园的心路历程时,林楠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如果把这种强烈的情绪对比比作涌浪、比做交响乐队指挥高扬手臂调动起来的激越前奏,那么,后面的这些细微的情绪起伏的,就是水的波纹,就是大提琴的低回,就是弦乐的娓娓倾诉。娓婉细密有时反而会产生更深刻的心里感悟。”

多么细腻精妙的比喻和对作者情绪深层次的分析!只有透过文字的表面触摸到作者的潜意识方能做出这种深刻的透析。这里,意识流、旋律和心绪完美地汇合成一体,达到了天地人合一。通篇观览,林楠此类复式的审美之论比比皆是,给人的感觉是双线流动——文字的跳跃和文字下意识流的波动。

读林楠的文字,有一种大气而细腻的美感,令人不禁想起《文心雕龙》:文字中驿动着一颗文人之心。没有文人之心,就无法雕出栩栩如生的龙。这文心就是对人生和人性深刻的参悟,就是对美的敏感,就是对七情六欲的细磨。没有文心,就写不出真正的文学评论,就会流于蜻蜓点水,就会满足于肤浅的议论,就叶公好龙。

我以为,林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展示了文学评论的视野和方法,了一推动华文学健康发展的文学评论之路。

《作者简介》王志光,北京人,博士,在中加大学教授语言四十余年。1996年创办温哥华北京中文学校,为华裔和其他族裔子弟搭建了一个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良好平台。业余写作散文、文学和诗歌评论,见诸于当地报刊杂志及加华文苑网刊。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