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记忆——美国新移民散文十二家札记

作者 陈瑞琳 02月02日2019年

 2015

 

(陈瑞琳:北美散文家,海外文学评论家。曾任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现任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出版多部散文集及评论专著。  )

 

穿透历史的记忆——美国新移民散文十二家札记   (陈瑞琳) 

 (转载自《香港文学》2019年2月号)

 

说起中国的文学,散文一直是正宗。唐宋虽有诗冠,但散文依然高贵。明清以降,小说的地位尽管大长,但“五四文学革命”的后三十年里,散文的成就一直与小说并驾。只是进入了“当代文学”,散文的写作才沦于边缘。不过,读者眼睛雪亮,先是喜欢台港的散文家,继而看见来自海外的散文浪花,其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新移民作家的散文方阵,且是以男性的创作最为亮眼。


水草丰茂的北美汉语文坛,小说家多女性,散文创作却是以男作家为盛,各自为战,身手不凡,颇有点儿独立洲头的气势。如果说女性作家的散文更倾向于“自我”的修为,喜欢表达“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男性散文家的视野更多是来自对历史与文化的考察。


与中外历史长河中的男作家相同,美国的男性华文作家多喜欢写燕赵悲歌,尤其是善于发现历史深处的隐秘角落。他们的散文或宏大浩然,或直面现实,或平实拙朴,但都是用文字穿透了历史长河的记忆,甚至是覆盖了中国近现代的百年时空。他们笔下的故事,早已不仅仅是移居地的移民生活,而是一种经纬交错的世界组合,体现出超越国族格局的文化反思。


古往今来,诗人可以狂想,小说家可以虚编,唯独散文家不能,散文它直接来自心灵,真实到如同眼睛里不能容忍沙子。散文家是必须睁着眼看世界,目光有多深邃,文章就能看多远。好的散文,如同是书法里的正楷,最见功力,无法藏拙,那种水落石出的境界与坦荡,是散文家心灵的高度。来自美国的各路散文大侠,正是以他们真情流露的生命感悟,浪漫奔驰的联想情怀,个性突出的鲜明语言,斑驳多彩的文学审美,打造出了一道当今海外文坛最亮丽的散文风景线。


论述美国的新移民散文作家,必须先提到王鼎钧,他虽然来自台湾,却是引领着北美新移民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鼎公”1925年出生於中国山东, 1949年到台湾,在台期间即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数十部散文集问世,影响甚大。1978年应聘来美,此后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如《文学种籽》《左心房漩涡》《看不透的城市》《两岸书声》《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等。由于他的海外创作恰好是与大陆赴美的新移民作家成长同步,因此,他的丰富经历、人生态度、思想境界以及艺术手法都深深地影响了同代新移民作家的散文创作。


王鼎钧的散文作品,一方面饱含着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另一方面也饱含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他寻求的是人类的良心,是破碎世界的修复者。在艺术上,他被誉为是“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他的文字厚重宽阔,在单纯中求丰实,在真切中得圆通,这样鲜明的艺术气质在美国新移民散文家的笔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

刘荒田,美国新移民文学散文创作的领军人物,从早年的《唐人街的桃花》到《纽约的魅力》,前期创作的近十部散文作品,写透了新旧移民海外生存的身心沧桑。进入新世纪之后,刘荒田创作了升华版的“美国系列”,从《美国世故》到《人生三山》,融汇东西视角,贯通华洋情思,尺幅之间,构建出属于他的深情感悟和明达智慧的个性世界。刘荒田的散文作品,不仅是他四十年海外生活的精神总结,也是他记忆宝库的艺术浓缩。在岁月的磨砺中,他的激情始终在燃烧,在发酵,在井喷,他的情感和思绪,一直在红尘中升华,终于将生命的歌哭悲欢抒写在诙谐笑谈之中。


在散文《平安夜游思》中,荒田写的是快餐店的一幕。他以细腻与幽默之笔,刻画出个体生命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在此岸和彼岸之间,作者写出了一种秋水蓝天般的和谐:“在这位于蔚蓝旧金山湾畔的旅游名城度过的第35个平安夜。随便拣哪一处,都说得出一个半个故事。虽然和这个节日无缘。然而,此刻,我终于获得虔诚基督徒一样的情怀,热烈地赞美,啊,平安夜的平安!”这里既有诗意的情怀,同时又充盈着哲思,作者既不渲染游子的乡愁与漂泊,也不沉溺于他乡与故乡的“爱恨交加”,而是着力在文化意义上的拥抱,凝聚着温暖世界的人文精华。


宣树铮,北美华文坛资深的掌门作家。他1939年生于苏州,1956年入北京大学,1958年被打成右派,留校察看,1962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分配新疆教中学。1979年调回苏州,任教于苏州大学中文系,曾担任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89年移民美国,开始为《世界日报•副刊》撰写散文,达7年之久。2001年至2008年任美国《彼岸》杂志总编,培养大量文坛新秀。自2007年起,为《侨报》“纽约客闲话”写专栏至今,他笔下的文字,多沉郁顿挫,选题都有很强的历史感,文字充满了古典韵味,比如他的《音缘》,在特有的历史回声里荡涤着一种痛楚。


宣树铮在早年曾写过小说,译过小说,来美国后则主要写散文,笔名荣棣、鲜于筝、仆固秋等。作为北美新移民作者中较早在《世界副刊》上发表文章的专栏作家,王鼎钧先生曾这样描述他:“初见宣树铮,看他方形的脸,皮肤微黑,虽然天天刮胡子,刮不去上唇的一抹青,浓眉深目,表情庄重,说话声音沉稳,下笔字字有来历,我以为他是北方人。他的小品文很灵动,有巧思,谈新文学出语隽秀,我又以为他是南方人。后来知道他北京大学读书,苏州大学教书,这就难怪了,地灵人杰他看遍了也占全了,中间还到大西北转了一圈,所谓大时代对他也就不是抽象名词。天地造就这么一个人,难道就为了供海外这一小群学殖荒芜的白话文作家偶而执书问字?”鼎公赞他是“含饭哺人”,所以在美国有很多的华文作家至今称他为宣老师。


王性初,诗人和散文家,出国前曾担任福建省作协副秘书长,现任美国《中外论坛》总编辑。1989出版诗集《独木舟》,随后移民定居美国旧金山,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及随笔,在美国、香港及中国大陆报纸开辟多个散文专栏。作为一个曾经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作家,王性初对生命的体悟,是他常常把个人之爱与文化归宿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战胜“异乡”为“异客”的精神力量。


王性初的人生不仅有爱情传奇,更是时代和时空的大跨越。如果说他的诗是充满了“孤之旅”,那么他的散文则是充满了“蝶之殇”(散文集《蝶殇》2002年在美国出版)。作为海外游子,精神的漂泊虽然是自愿的,甚至是渴望的,但它的另一面也是孤寂的,是痛苦的。所以在王性初的散文世界里总是饱含着家国失去与人生不舍的复杂情感。他的散文代表作《蝶殇》,怀念那寄托着母亲灵魂的彩蝶,充满了对生命亲情的深情眷爱。

沈宁,北美代表性纪实文学作家。八十年代留学美国,体味比一般留学人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出版作品《美国十五年》《战争地带--目击美国中小学》《商业眼》《美军教官笔记》《百世门风》《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等。他的纪实作品,无论是状写美国现实,还是回忆前尘往事,风格精炼朴实无华,内容字字珠玑见血,内含风云涌动,气韵生动感人。散文《九霄風雨招英魂》,对于沈宁来说则有特别的意义,他的目光从家族走向纵横的现代春秋,在历史的叩问追寻中,他始终把握着书香传世的儒家之根,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细节和记忆,也传递出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作为“历史的还原者”,除了纪实文学的贡献,沈宁也是传记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上下卷的长篇传记文学《唢呐烟尘》,其笔下风雨苍黄的家族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为掩埋在历史烟尘中的亲人作传,更是为沧桑中国的百年长河作证。

 

苏炜,笔名阿苍,小说家、散文家、文学批评家。曾下乡海南岛十年,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美留学,现为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高级讲师,专事中文教学。出版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迷谷》《米调》《磨坊的故事》、短篇小说集《远行人》、学术随笔集《西洋镜语》之外,还有《独自面对》《走进耶鲁》等多部散文集问世。


与小说创作的波澜壮阔不同,苏炜的散文表达的是现代人难得的真性情,他几乎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对历史、生命、爱情、家庭的种种感悟付褚于汪洋恣肆的文字。在苏炜的散文中,他特别善于表现那些曾经困顿、迷茫,而又为理想、为真理不懈追求的人物,他总是宽容而冷静地回溯历史与现实,写朋友,写万物,笔端皆倾注真情。《凛凛犹生——稼轩故里行》正是他历史游记的佳作。


叶周,小说家,散文家,资深电视制作人,《洛城作家》主编,近年来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发表了数百万字的影视评论、小说和散文。著有长篇小说《美国爱情》《丁香公寓》,散文集有《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地老天荒》《巴黎盛宴:城市历史中的爱情》等,独具历史洞察目光,是“文化时空的回望者”。


叶周的散文非常好看,新出版的《巴黎盛宴:城市历史中的爱情》一书,是他近十年来跨越中美欧亚的文学脚步,记录了他在中西文化氛围的跳跃中对各种文化事件和文化名人故事的所思所感。其中有海明威等美国作家二十年代的欧洲漂流,中国文坛前辈茅盾、萧红旧时代的艰难生存,美国老一代移民坎坷的生活和年轻一代文化认同的纠结,以及麦克杰克森、惠特尼休斯敦等巨星的个人悲剧,还有与美国名校华裔校长和哈佛法学院长的近距离交谈,华人之光李安、李昌钰的传奇故事等等。在叶周看来,人生就是一本大书,


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会带来人生的启迪。《丙申香港忆故人》是叶周的心血之作,写的是他心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每年去香港,我都会去看看我的姨婆,姨公伍于簪的墓。他是民国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支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是军需和经费的重要来源,备受倚重。姨婆黄淑英,却是养育我成长的最亲的亲人。”倾情抒写的故人故事,令人无限唏嘘。


少君,海外网络文学的先驱。因为经历了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人生,他创作的体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有近万家中文网站在刊发他的作品。也是因为没有职业作家的种种禁锢,少君的文字洋溢着来自生活深处的咄咄底气。在他的笔下,多是性情所致、天马行空,加上他丰盛的人生体验以及纵横东西方文化的精神顿悟,遂使得他的创作如热泉奔涌,不寻规矩却自成方圆。


近年来闲居或游走的少君,创作出不少迤逦恢宏的好散文。他的《凤凰城闲话》其目光横扫千山万水,俨然是一个“地球人”行者无疆的胸怀。他总是带着敏锐又多情的目光,环视和感受着上百座国际都市的风光。他把自己海外漂泊的心流融汇在他乡丰饶的人文自然环境之中,字里行间流溢着眷爱的情思,跳跃着舒展的情怀,坦露出浪漫的真率,以及灵动的智慧和文人的飘逸。《四季·成都》是他的一篇代表之作。


在北美的散文园地,性灵派的杰出代表,当属张宗子。他在出版了《垂钓于时间之河》之后,仅在2007年就一举出版了三部散文集:《空杯》《开花般的瞻望》和《书时光》。从他款款的文字里,读者感受到的是那种大隐于世的艺术情怀,张宗子喜欢书,喜欢沉思,喜欢音乐,喜欢咖啡,喜欢猫,喜欢雨……,仿佛是“五四”以来林语堂、梁实秋他们遗下的花朵,在世纪的久违之后竟然怒放在摩天高楼的哈德逊河畔。


张宗子的散文创作,其主要的特征是轻灵而富有质感,轻灵是他放飞自由的心怀,质感来自他触摸生活的真诚。好的散文首在“养心”,心里丰盛了,文字才好看,才能滋养别人。感叹张宗子在异国的方桌上可以读那么多的中国书,心儿如此安静又如此自由。《甘口的良药》一篇,写的就是读书,书里自有波澜,有一种力的思考。宗子的行文,远挟魏晋气韵,近寓明人雅趣,再近些,亦吸收了周作人的沖淡,血脉里还融入了青年何其芳式的清纯热诚。散文本就是血管里流出来的血,作者灵魂的高度就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程宝林,一位诗、文、小说俱佳的全才作家。早在出国前,就已出版诗集《雨季来临》《未启之门》《程宝林抒情诗拔萃》,散文集《烛光祈祷》《托福中国》等,其诗歌的创奇,散文的美韵,均在文坛引起过强烈反响。

 

程宝林赴美后虽然创作了长篇小说《美国戏台》,但更多的成就是散文随笔,出版的作品有《国际烦恼》《故土蒼茫》《洗白》《一个农民儿子的村庄实录》《心灵时差》《大地的酒浆——程宝林美文选》等。其中的《故土苍茫》表达了他作为农民之子的深刻孤独和辽远乡愁。三十年的创作,程宝林不喜多产,却潜藏着充沛的实力;他蓦然出手,总会给文坛一个惊喜。《人生易逝,美酒趁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性爱之美》一篇就是他散文创作中的令人惊喜之作。


“黄河的孩子”朱琦,北京大学古典文学博士,曾任教加州柏克莱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和史丹福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早期出版有散文集《东张西望》《十年一笑》等。作品曾获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大陆首届老舍散文奖。2005年台湾尔雅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文化大散文集《黄河的孩子》《东方的孩子》,一时轰动两岸文坛。《读万里路》是他近年文化随笔的最新集结,书中由北向南从中原到江南再到岭南,由东向西从安徽到湖南再到大西北,试图以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解读中国各地域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


在海外新移民作家群中,一些作家是正面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与移植,另一批作家是重新审视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母体,从而在新的层面上进行中西方的文化对话,朱琦的创作,正是后者的杰出代表。


朱琦的系列文化大散文,从《隔洋相看雾满天》里中美文化的辨析比较,到《复杂的中国人》里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深入剖析;从《男人之美》的论断到《美人总被雨打风吹》的辩思;从结缘海外的《骨肉邻居》到苦涩的《陪读父亲》;从《硅谷抢房记》的笑谈到《窗对沧海》的抒情,朱琦的散文纵横古今,震撼人心。他总是能够站在新的文化视点上,隔着海外的时空,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人肉包子与座上客》一篇是他“重读千古英雄”系列中的代表作,从千百年传颂的故事里剖析中国文化的弊端,从肉包子的“冷”和座上客的“热”指出了“义”在伦理价值观上的深刻局限,闪烁着理性批判的独特光芒。


陈九,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小说家、散文家。自2007年开始在《世界日报》上连载小说《纽约有个田翠莲》,立即引起文坛关注。之后的作品曾一举斩获《小说月报》《长江文艺》等文学奖项,更借着“纽约陈九的博客空间”的文字魔力,进入了大陆文坛的读者视野。关于写作的缘起,陈九这样说:“因漂泊而自由,因自由而丰富,因丰富而多情,因多情而痛苦,因痛苦而写作,因写作而快乐。” 这种情感在他的散文《漂泊三重唱》里有了充分的体现。


被誉为“侠骨柔肠”的陈九,丰富的人生经历,真诚的嬉笑怒骂,构成了陈九作品的独具魅力。他的散文随笔集《纽约第三只眼》,幽默诙谐,犀利深刻,移民生涯的时空感悟,难以忘怀的爱恨情仇,饱含着跨文化的生动体验。难怪陈公仲教授如此评价他:“这位陈九,真是陈年老酒,80年代初期已显山露水,窖藏三十年,如今一开封,就香气四溢!”


蔡维忠,笔名无穷江月,哈佛大学的生化博士后,新药研发专家,却是美国《侨报》及《北京晚报》的专栏作家,他的随笔集《美国故事》深受读者喜爱。他的写作风格以严谨著称,这得益于他的科研训练。他笔下的文字,实打实,不花俏,简洁又明晰,凭内容和真情吸引读者。他从不用艰深的句子,表面上文风平淡,内在的文采却藏在后面,因为他的文章总是有强大的内容做支撑。比如这篇《六个签名》,写的是《中国姜罐》这部书里六个人在中国抗战中的命运。他善于从微观进入到宏观,有人,有社会,有历史。他喜欢写故事,找到事实的切入点,然后去寻找逻辑的意义和深度。


蔡维忠的散文,吸引人的首先是他独特的视角,他总是给读者构筑出一个奇妙的世界,在干净理性的文字里,隐藏着寓意深邃的思考。他特别善于深入到美国生活中的平常事件之后,挖掘出一个个故事的本质,解析出美国社会中人性的光辉与晦暗、人生的精彩与无奈,向读者呈现当代美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美国梦过去与现今环境的改变。


综上所述,从海内到海外,写散文者多,但要成为好的散文家,真正的散文大师,不仅要具备创作的历史长度,还要创作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字中不仅要有宽阔的大我境界,还要能铸造出自己的美学经典。


美华文坛的散文作家,每日遥看此岸和彼岸,异乡人心里的摇动比本土的人会更加地剧烈,所以笔下为文也往往充满惊涛骇浪。两种异质文化的正面碰撞,个体生命的意识得到空前地发扬,千年中国的散文余脉,在太平洋的彼岸海纳百川,不仅仅是生根发芽,而是异军突起的局面。


又想到了王鼎钧,想到了他在散文中所创造的那些经典般的句子:


“婚姻,使诗人变商人,商人变诗人;使悲观者乐观,乐观者悲观。”


“能征服,谓之坚强。能顺应,也是坚强。”


“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人最难心中宁静。真正的宁静中既没有日历,也没有报纸。只有你,只有我,而且并没有你的皱纹,我的白发。”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