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一句英语谚语,原本说的是英伦三岛的气候,但搁到美国北方,也像量身定做的一样合适。我喜欢这句谚语还有另一个原因,它总让我想起杜牧的“清明”诗,那里面既有雨,也有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然而,虽然两者的意境皆佳,情调却大不相同,杜诗阴郁深沉,英谚明快张扬,在某种意义上或许能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吧。我的青少年时代,大致上无忧无虑,寒冬酷暑没有多少印象,也不记得悲秋,春天里踏青赏花也满快乐,只在暮春略有伤感。后来读到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不禁拍案叫绝,但心情却是越发地惆怅寂寥了。再后来我到了美国,或许因为生活压力大,或许是老气渐生,竟然再无惜春的雅趣。这...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第二期“文学沙龙”将邀请宣树铮教授讲授中文书写的历史变迁和内在的审美特点,研讨中文的审美价值。  宣树铮先生称,这一百年来,汉字书写经历了巨变,由文言而白话,又由知识阶层的白话到普罗大众的白话,直至当今网络语言。汉字书写质量日趋下降。汉语言文字正在丢失自身的遗传密码。一个民族到不会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时候,它的文化也就在颓败了。宣树铮先生将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实例,研讨这一主题。对于提高创作水平,特别是体现文学性的高层次审美是相当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