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在美国寓居纽约的四年(1942—1946)中,1944年是他学术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年。他在这一年的三、四月份,曾首次赴芝加哥大学讲述“中国思想史”课程,但是这一时期日记的失落实为可惜。研究胡适日记的学者都知道,在《胡适日记全编》里缺少了一些年份,留下有不少空缺,其中1944-1945年的日记就是一大空档。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当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邓嗣禹先生,有过邀请胡适前往芝大任教的口述文章,其中有许多胡适任教期间的细节与故事,弥补了胡适1944年日记遗缺之憾。而与胡适交情至深的杨联陞和王重民,也有和胡适的往来信函,可以进一步佐证...
02月25日2019年

田园风光

作者
那些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像刚看完的一场电影 陶渊明一度不情愿的地方孟浩然来过又离去了在王维的无数黄昏那些被观望的事物无异于一株芙蓉花的开落 如今在博物馆我们用目光抚摸着碧玉、象牙和合金铜的牛羊它们脱离了生命进入纯粹生命的静穆 一种形式正如田园本身隔开了我们和过往的时代甚至隔开了我们和鲁迅 那无从逾越的风景从未成为理想
 1981年,意大利知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在英国出版,距离这个伟大的作家1985年去世只有4年了。《寒冬夜行人》出版后在英国反应冷落,萨尔曼·拉什迪给《伦敦书评》建议书评时,编辑问:“卡尔维诺是谁?” 《寒冬夜行人》并不是卡尔维诺在英国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事实上,自从1950年代他发表第一本书开始,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在英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但一直到拉什迪因《午夜之子》在英国文坛爆红,他给《寒冬夜行人》写书评加持卡尔维诺,英国媒体才开始真正注意到这位伟大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遭遇尚且如此,其他的无名的作者在英国受到忽视,那更是理所当然,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