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闺蜜婆婆“

作者 夏青青 04月10日2022年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刊《东西》第255期。原公众号文章由江岚编辑,怡然编发。)

第一届“东西文学奖”获奖作品展       二等奖作品:《我的”闺蜜婆婆“》

获奖评语(终审评委   江岚)

 

《我的闺蜜婆婆》这篇散文,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了一些构思上的剪裁,分为“‘缘’来是她”、“‘缘’走千山”、“‘缘’满人生”三个部分,讲述一段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颇不同寻常的人际关系:自己的“婆婆”和“闺蜜”是同一个人,而这位“婆婆”跟丈夫其实没有血缘关系,与自己也不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文章大致上以时间顺序展开,所选取的素材体现出了观照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视角。在“不同寻常”的情节发展过程中,作者的笔触也充满对这一段异域情谊的珍惜之情,很细致地写出了在文化差异、种族差异之外,人类向善、向和睦、向相互扶持关爱的共性。但作为抒情散文,全文七千字的篇幅分成三个部分,在体式结构上影响了叙述的连贯性、流畅性和圆融性。行文的文学性美感还需要再提炼,进一步将“情感”、“情绪”融汇于字里行间。                                                                                   

 

生为女性,有个闺蜜不奇怪,长大有婆婆不奇怪。可如果婆婆和闺蜜是同一个人,已经非常奇怪了。再加上婆婆跟丈夫其实没有血缘关系,甚至不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的人,那就不可思议,大怪特怪了。
这么巧,我就有这样一位“闺蜜婆婆”。
  1. “缘”来是她
我是地道的北方人,“闺蜜婆婆”是德国人,我先生是上海人。三个人本来远隔关山,然而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结缘,在一起三十年。冥冥之中,一双无形的大手牵引着我们,一步步走到一起。
命运之神布置的第一笔草蛇灰线,远在我们三人出生之前。十九世纪中叶,一位名叫亨利的德国青年飘洋过海,来到上海的十里洋场。多年后他衣锦还乡,他的“东方冒险”故事在亲友间广为流传,其中包括生活在德国西南巴符州某小城里的一家人。
那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男主人是亨利的堂侄。男主外,女主内,一家三口其乐融融。1931年10月10日,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男主人把矜贵的“Elisabeth”(伊丽莎白)缩短成平民化的“Elly”,为她取名“艾莉”。
艾莉一天天长大,少年时代听闻堂叔公的冒险故事,对远东不胜向往。二战结束后,少女艾莉没有沿袭母亲的生活道路去相夫教子,而是毅然步入职场,成为一家投行最早从事IT方面技术工作的员工。她经济独立,又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带着对神秘东方的向往,不断到亚洲各国旅行。八十年代初,中国打开大门,她数度随旅行团到中国旅游。某次在北京,她认识了一位会讲德语的导游。
当时,我已随家人移居德国,在德国的文理中学苦读。我未来的先生自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毕业之后,留在上海工作。艾莉在北京遇见的这位,是在京读研兼偶尔当当导游的,我先生的大学同学。导游同学的女友,到德国游客乘坐的大巴上推销一份杂志,跟多位旅客攀谈,又遇上了艾莉。她流利的德语给艾莉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还交换了联系方式。后来女孩来到德国留学,热情的艾莉便邀请她到自己家来做客。
然后,我未来的先生也到德国来留学,和当年在大学里同寝室的哥们儿住在同一栋学生宿舍。某天,室友到银行办事,银行里一位中年女职员突然很神奇地想起了她自己的一位多年好友曾经提起,认识一位中国女孩,讲一口流利德语,便更神奇地多了一句嘴:“您不会认识某某女士吧?”室友听到名字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某某?她也到德国了?会到M市来?等确认双方说的的确是同一个人,中年女职员便从中牵线,安排自己的好友和室友去中央火车站碰面,碰面的时间是女孩抵达M市的那天。
女职员的好友,正是艾莉。他们在中央火车站碰面之时,室友带了我未来的先生同行。
似乎真是前世有缘。那天在火车站,艾莉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眼认出了向她走来的两位男青年。她伸出双臂拥抱他们,对他们莫名好感,从此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
后来我们多少次坐在一起回想,谁也说不清为什么艾莉在银行工作的好友那天会突然福至心灵,问一句,您是不是认识某某?而居然那么巧,在超过十亿人口的中国人中他们偏巧就认识!
在他们结成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后,艾莉最早在北京认识的“导游”也到了德国。我先生他们四位大学同窗在M市重聚。不过“女孩”后来跟艾莉疏远了,“导游”不久去了德国中部,“室友”去了美国,艾莉身边的中国孩子就只剩下了我先生。命运安排“导游”“女孩”和“室友”完成了牵线的任务之后,逐渐淡出艾莉的生活,接着又安排了我的出场。
我和先生的相识,纯属偶然。
八十年代末我在德国高中毕业,对即将到来的假期满怀憧憬。世界那么大,好想到处走走看看。可是不巧,各种旅行计划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成行,失望之下,偶然报名参加M市华人教会团体组织的德国境内游。在行前讨论细节的会议上,不期然遇到一双追随我的眼睛,让我莫名慌乱。
会议上可以躲闪一时,在旅途中却不可避免要接触,于是我们认识了。他那年搬到M市工大附近的学生宿舍,而我恰巧在同年冬季成为工大学生,于是我们便经常有机会在学生食堂“巧遇”。我们相恋了。
后来他才告诉我,那次旅行前他曾经见过我。
那是一家国内杂技团来M市演出,招聘留学生临时帮忙,他去充任检票员。某天他照常头戴偌大的斗笠检票,排队等候检票的观众中一位白裙长发的姑娘引起他的注意,让他一见不忘。我对此事毫无印象,一度感到怀疑他这番话的真实性。若干年后翻看旧相册,我才想起那个夏天的确曾陪祖父和刚上幼儿园的妹妹去看过杂技演出,我真的身穿一条白色长裙,上面几竿蓝色修竹的图案,枝叶迎风。
先生在八十年代中告别国内的体面工作,来德国自费留学,早先生活非常清苦。他不得不利用假期的每一天打工,好赚够下学期的生活费,从不会“浪费”假期去度假旅游。可是那个假期他渴望认识我,抱着万一的希望报名参加那次教会团体的旅游,没想到竟然真的再次遇上了我!我告诉他,按照我原来的计划,本来也不会参加那次旅行的……
进入九十年代,某个冬日。在简陋的学生宿舍里,我和先生竭尽所能地做了几道菜,邀请艾莉前来作客,先生郑重地把我介绍给他的德国妈妈。
第一眼看到艾莉,惊诧于我们是如此不同。艾莉高大肥胖,身躯是我的两倍以上。大冬天,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觉得寒冷,想要关窗。艾莉脱掉单薄的风衣,露出一身短袖衣裙(那绝对是我眼里的夏装),靠近开着的窗户,坐在风口里,丝毫不觉得冷,让我暗暗称奇。
初次见面,艾莉热情地拥抱我,让我直呼她的名字,不让我按照德国习惯称她为“您”,而是坚持我们相互称“你”。这意味着她把我看作平辈朋友。我们坐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厨房里,硬木桌椅实在难以称为“舒适”,可是她不以为意,谈笑风生,连连夸赞饭菜可口,当晚气氛极其融洽。
  1. “缘”走千山
就这样我们相识了,不过要等到几年后,在我和先生结婚的那一年,艾莉和我几次把臂出游,徜徉瑞士高山,漫步黄浦江畔,她才走进我的心里,成为我的闺蜜,也成为我的“德国婆婆”。
相识五年后,九十年代中,先生希望结婚。我和先生一南一北,家庭背景完全不同,家中长辈不看好我们的婚姻,而且我们两人还在求学,经济困窘,结婚前我没有感受到作为新娘的幸福喜悦,反而心情极度压抑,有一次甚至在艾莉面前失态落泪。她静静地看着我,并不追问什么。等我情绪平复后,提议请我在复活节假期陪她到瑞士休假,费用由她负担。
德国春迟,复活节乍暖还寒,春色遥看近却无,瑞士高山上更是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天地肃杀,映照我黯淡的心境,反照出未来的前景。艾莉有见及此,从瑞士开车带我到意大利,在科莫湖畔的卡洛塔别墅,我被铺天盖地盛开的杜鹃花淹没!
一路穿过灰暗迷蒙的世界,下车还没走到湖边,目光被前方一片五彩云霞吸引。那片五彩锦绣梦一般缥缈,我下意识地向那里走去。走进花园,即刻屏住呼吸,眼前一片花团锦簇夺人心魄!举目所及各色杜鹃花盛放,硕大的花盘有碗口大,袖珍的花朵只有铜钱小,参天乔木昂首屹立,低矮灌木匍匐低吟,单色花瓣清纯楚楚,复瓣花朵风情万种。花朵色彩斑斓,浅浅的粉色,淡淡的奶白,娇嫩的鹅黄,奔放的大红,醉人的浅紫,浪漫的藕荷……
从冰天雪地里走来,蓦然走进怒放的春天,鲜活的生命让我震撼不已,颤抖着在花丛中梦游。那一天,我伸手轻触花瓣,触摸生命的无限可能,轻触手掌中的春天,挥别漫长的冬季。转身之际,艾莉穿过花丛向我走来,笔直走进我的心里。
1994年夏末,我们结婚了,艾莉作为男方家长主婚,亲自开车带先生来迎亲。婚宴上骄傲地佩戴着“主婚人”的红花,和我的祖父、父母一样在宾客间穿梭满面春风,正式成为我的“德国婆婆”。
先生父母,我真正意义上的公婆没有来参加我们的婚礼,所以我们婚后回国探望公婆。坦白说,当时我们没有余钱买机票,艾莉明了一切,主动提出送我们回国机票作为新婚礼物。感激她的好意,我们便邀请她跟我们一起回国“度蜜月”。
跟婆婆一起度蜜月?!这恐怕是每个新娘的噩梦,然而我则不同,在上海我真心庆幸有艾莉同行。回到上海,先生身不由己被家中的大事小情裹挟,我这个初到上海的新娘被所有人晾到一边。幸好有艾莉同行,我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出家门,把婆家家务事暂时抛开。艾莉不是第一次到上海,她跑遍全世界,方向感极好,虽然不懂中文,可是凭着一张英文地图,能够准确地指出上海主要街道的走向。每天早饭后我们出门信步闲游,逛名胜,逛商场,傍晚再慢慢回家。当时上海刚开始修建地铁,高峰时间各条道路车辆排成长龙一动不动,所以我们通常从外滩穿过大半个市区,走到徐家汇才坐地铁或打的回家。那年秋天,白发苍苍的白人老妇和花样年华的中国姑娘,一胖一瘦,一高一矮,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携手同行,言笑晏晏。
整个蜜月旅行时,我跟艾莉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跟先生在一起的时间,朝夕相处,愈发亲近。
婚后不久,我们相继毕业,开始工作,经济情况改观,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跟艾莉一起三人休假,携手走过万水千山。这“蜜月”之后的许多次出游固然是美好回忆,可是最让我难忘的是2014年,在“蜜月”旅行二十年后,艾莉两次陪我单独出游。
那年一月我病倒了,剧烈咳嗽,几个月没有起色,又是艾莉主动提出陪我到瑞士高山上疗养。我们租了一套度假公寓,为了确保我能好好休息,艾莉把有两张床的卧室让给我单独使用,她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六月初,瑞士才是初春时节,向阳的山坡新绿中透出嫩黄,背阴的地方残雪中冒着寒气。多年后再次两人单独出游,艾莉已年过八十,没有精力陪着我到处走了,于是每到一处约好碰头地点,我便放开大步,把渺小的自己投入大山的怀抱。在高山之上,跨过白雪融化形成的汩汩流淌的小溪,走过各色野花摇曳的山谷,穿越郁郁葱葱的树林,登上力所能及的山巅,极目远眺,高山上一条条瀑布飞流直下,冲击岩石,荡涤尘埃,心神为之一爽。
在瑞士休假时间太短,咳嗽好转,可是没有根除。病了大半年,亲友担心,同事侧目,自己惊心,几番考虑后改变早已定好的休假计划,由先生单独带孩子回国参加他弟弟的婚礼,我则留在德国。艾莉提议换个地方,八月中她陪我到德国北部的北海边休养。
德国北海潮汐落差超过三米,退潮时大片富含矿物质的浅滩暴露出来,矿物质和海盐在空气中蒸发升腾,是著名的胸肺疗养胜地。
那是我第一次到德国北海边,听从艾莉的建议,一天两次退潮时赤足在浅滩行走,尽量呼吸疗愈的空气。八月中,北海的天气喜怒无常,也许这一刻还阳光灿烂,但是五分钟后已经狂风怒吼,随即暴雨倾盆,一霎眼又雨过天晴,天空一碧如洗。如此循环,周而复始。为了应对北海的天气,艾莉陪我买了一件防风挡雨带帽兜的外套。风雨袭来,我便拉紧拉链戴上帽子,不至于全身湿透。如此武装起来,下身穿一条裙裤,赤脚在浅滩行走,留下一行行深深浅浅的足迹。
一天两次,我泡在北海浅滩。不论狂风如何咆哮,不论暴雨如何肆虐,不论风云如何变换,我径自在浅滩走着,赤足走着。抬头看天,低头走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年夏天艾莉小腿刚动过一个小手术,伤口还没痊愈,我每天早晚帮她换药包扎。她不便下水,便在大堤上散步,在长椅上休息,等我涨潮前归来。
两个星期后,我被晒黑了不少,却也终于告别折磨了我大半年的顽疾,艾莉小腿的伤口在我的照料下也痊愈了,我们两个人凯旋而归。等先生带着孩子回来,见到我恢复健康,长子眼睛看着艾莉对她说,“Oma(德语:奶奶),谢谢你使我的妈妈恢复健康!”
  1. “缘”满人生
回忆起跟艾莉的友谊,我衷心感谢上苍让我们走进彼此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盈圆满。她和我是婆媳,是母女,更是闺蜜,三十年来亲密有间,相互影响。艾莉是典型的西方做派,凡事直言不讳,从不口是心非;遇事据理力争,从不轻言放弃。耳濡目染,她为我的性格增添几许锋芒。我是传统的东方人,为她讲解东方习俗,了解东方的委婉朦胧。即使不能为她增添一丝圆融,至少也多了几分理解。她不是母亲,却在我成年后陪伴我成长,让我感受到母亲的爱和朋友的情。我不是女儿,却在她晚年陪伴她老去,让她感受到家庭温暖乐享天伦。
结婚五年后,我们在艾莉居住的小区买下一套二手公寓。两套公寓相隔很近,我们经常往来。那几年我工作常年出差,周末回来一定请她过来便饭。三人不在客厅的大餐桌边用餐,而是坐在厨房的小桌子边。三把椅子,三人围坐,一家人闲话家常。
跨入新世纪,我顺利考取专业资格,工作开启新局面。随后两个孩子接踵而来,生活不得不因之改变。几番权衡后我们在东部买下一座带花园的住宅,希望给孩子更多属于自己的游玩天地,而且方便我就近上班。搬家后住宅距离远了,可是心没有疏远,我们照常定期请她过来便饭。通常是周末,我在厨房忙碌,她站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孩子从中文学校放学回来,祖孙三人坐在客厅玩游戏。午饭后,一起坐在花园里喝茶聊天,碧草茵茵,花香习习,三代人其乐融融。
随着时光流逝,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成熟,艾莉一天天老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西方并不忌讳谈及后事,艾莉心明如镜,万事豁达,更是毫不忌讳,多次深入谈到如何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日子,一再表示最好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一跤跌倒不再醒来,避免常年缠绵病榻饱受病魔折磨。我理解她的意思,一个干净利落的句号远比一串绵延无尽的省略号为好。可是,一个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并不为本身的意志所控制。能够天从人愿吗?我怀疑。
2015年深秋,我们一家跟艾莉最后一次出门旅行,来到艾莉的故乡,来到她父母安息的地方。
墓园在小城郊外的山头上,金秋时节金黄殷绿火红的树叶相间,秋色斑斓美丽。在父母墓前艾莉又一次交代后事,表示落叶归根,身后她要长伴父母身边。她一直无条件信任我,非常欣赏我的专业能力,多年前就签署文件,委托我在她有一天身体或者心智不能自理时,为她代理一切事宜,并且指定我为遗嘱执行人。那天我深深点头,再一次郑重承诺会尊重她的心愿。
那次旅行归来,艾莉身手日渐迟缓,再请她过来都是先生开车接送。她在那套公寓那片小区住了四十年,有很多老朋友老邻居,不愿意搬迁。况且她尚能自理,我们就没有另作安排。
然后……,然后那最后的日子就突然来临了。
2018年9月8日,星期六,下午我正在家中忙着烤李子蛋糕,为次日的聚会做准备。这是她非常喜欢的一款时令点心。明天吃到蛋糕,她一定会开心吧。想到此我面露微笑。
叮铃铃!突然电话铃响了,接到惊人的消息,笑容僵在我脸上!
我和先生即刻驱车前往。在她邻居老友家中得知,那天下午她有老朋友来访,两人坐在阳台上喝咖啡聊天。傍晚,客人告辞前上洗手间,留她一个人在阳台上。从洗手间出来,客人叫她,无人回答。走往阳台时,听到重物倒地的声音。走到阳台上,她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急救医生很快到达,可是也只能证实她已经走了……
因为是在私人住宅过世,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报警。警察封锁公寓,甚至不允许我们走近。子夜她被抬走时,才允许我们看她最后一眼。我泪眼模糊,跟她道别。
生命如此脆弱,一个几小时前还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逝去了?!我不能相信,不愿相信。不过,如此猝然离世,不正是她的愿望吗?真的天从人愿,她一跤跌倒,再也没有醒来,就此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不应该为她开心吗?为什么要伤心痛哭呢?那天夜里我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当夜联系她的亲属,他们不愿意因为姑妈突然去世改变计划,追悼会只好定在六周后举行。追悼会上先生和我以孝子和孝媳的身份出现,先生致悼词,深情回忆我们相识相交的三十年。我坐在台下,回忆起一幕幕往事,泪珠一次次滑下。
艾莉一生未婚,身后却有来自中国的儿子、媳妇和孙子送葬,殡仪馆的人非常诧异。在场的艾莉的亲友大多见过我们,可是并非人人了解我们跟艾莉相识的细节,追悼会后我们请来宾到饭店喝咖啡,好多人过来跟我们握手,说我们和艾莉的友谊太感人了!
追悼会后,我作为遗嘱执行人的责任仍没有结束。我不愿意对她的侄子、姪女强硬行使遗嘱执行人的权力,她的身后事宜耗费我许多心力,一年后才圆满结束所有事情,办完一切手续,终不负她所托。
  1. 缘无始终
如今艾莉离开我已经整整三年了!
今年10月10日是她的九十岁冥诞,恰逢周末,我特地烤了一盘苹果蛋糕。午后,斟一杯清茶坐下来,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餐桌边艾莉固定的位置上。椅子空着,我不由抬头看墙上。
墙上挂着一幅照片。那是客厅中唯一一幅挂在墙上的照片。照片中的我身穿洁白的婚纱,身旁先生西装笔挺,在我们身后满头银发的艾莉微笑着伸出双手,扶在我们肩头。
凝视艾莉的双眸,回顾我和我的“闺蜜婆婆”奇妙的缘分,耳边响起她的声音,“死亡不是终结,不要为了我的离去而难过,而要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开心快乐地活着!”
“我会的,会的。”我喃喃自语。片刻,我对空举杯大声说,“艾莉,祝你生日快乐!”
作者简介
夏青青,本名:宋丽娟,原籍河北石家庄。少年出国,1983年定居德国慕尼黑。在德国接受中学教育,慕尼黑大学经济学硕士,德国注册税务咨询师,现供职于德国媒体集团。著有散文集《天涯芳草青青》,纪实文学集《莱茵河畔的华人风采》,作品入选海内外多种合集。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