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之内,红尘之外 - 黄姚古镇

作者 02月06日2019年

当大巴开到酒壶山宾馆时,我心里略微有点失望。

的确,这是一个很气派很高档的宾馆,建筑古朴大气,暗红色的门楣以及青灰色的砖瓦搭配着,显得古色古香,没有明清那种夸张的飞檐,反倒更有唐宋的古拙简约。前门地面一片广阔平整的青石板,相当气派。至于位置,后面就是形似酒壶的酒壶山,可谓得天独厚。

可我仍然有些失望,因为,这些虽然和周围环境融合得很好,但仍然可以看出现代化的痕迹。更不消说门口宽阔的马路以及现代化的路灯了。马路边的广场上,挤满了各种小吃摊位,以及熙熙攘攘的游人,细雨连绵中,无数斑斓的雨伞浮动,配着吊满整个广场上空红艳艳的灯笼,煞是热闹。

但这不是真正的黄姚古镇。

穿过这些被灯笼照得脸庞红彤彤的人群,穿过拥挤的小贩和店铺,走到那个安静地伫立于阴雨中的古戏台,这才是黄姚古镇真正的入口。

在周围五颜六色的灯火映照下,褪色的木漆以及灰白的瓦片让这个古老的戏台显得斑驳沧桑,但我并没有觉得它破败悲凉,相反,那些雨水带来的细小反光让它显得沉静而高远,仿佛这些如织的游人,并不让它欣喜,也不让它厌恶,毕竟,它伫立在这里已经几百年了,经历过的大喜大悲已经多到让它可以无动于衷。

在戏台的注视下穿过它身侧那个小小的门洞,你才是进入到了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的青石小径,右边是古老的房舍,左边是安静的小河,而正前方则是一棵苍老虬结的老树。这棵龙爪榕身材粗大,表面布满粗粝而蜿蜒的脉络,它庇荫着这一方的子民,已经超过五百年了。雨水中,它的叶子翠绿润泽,闪着柔和的光芒。

在它的身边,蜿蜒的小河,窄窄的青石板路,以及颜色斑驳砖色的房舍,都安详地休憩着,对几步之外的喧闹充耳不闻。

我立刻意识到我并不属于这里。

这里的街道最宽的只有两米,都是用巨大的石头铺成,石面凹凸不平,但经过几百年的磨擦和洗刷,边角变得圆润光滑,在小雨中散发着一种古朴的质感。其中有一块,比别的略微更凸起一些,形状神似一条鲤鱼,当我走过的时候还惊异它的特殊,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块天然石头的背脊,当初铺石板路的时候,工匠们巧夺天工,把它设计成了一个两尺的鲤鱼形状,为此,它有着不同凡响的名气。

这样的街道,它的宽度和路面显然在提醒我这样一件事:它不打算招待任何机动车的橡胶轮胎或者旅游者高科技的运动鞋。它只适合步行,更确切地说,是赤脚或者布鞋式的步行。事实上,我俊秀的专业山地鞋在这里笨拙不堪,步履蹒跚。我情不自禁蹲下腰,轻轻抚摩它光滑而起伏的表面。

和我去过的其他古镇不同,这里的房屋多是砖房,但砖色斑驳不一。听带队的杨主席说,这是因为本地多石少土,烧砖的土色不一,加上很多砖头都是几百年的历史,在岁月的浸润冲刷下,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和江南古镇宽大的窗户不同,这里的房屋窗户小而高,据说是为了自卫和防盗,从此也可见当年迁居来此的中原居民生活之艰险。这些内里阴暗狭小的房子在青石板路两侧,已经经历风雨数百年,但并没有歪斜或者损毁,仍然有进出的居民生活,虽然老旧斑驳的门脸儿看起来有些阴森,但从院墙攀越而来的绿色植物以及怒放的三角梅却在这深秋时节带来了春天般的感觉,偶尔在那些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绿叶和红花下面,你还可以发现一块篆刻诗文的古老石碑,隐秘地镶嵌在青砖墙壁之中,何年何月放置于此却已不可考。

走过龙爪榕,就是一个小小的街口,一个狭窄而略高的骑楼,仿佛关隘一样伫立在那里,上面写着“亦孔之固”,似乎是说,哪怕如此微小的地界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呢。实际上,古镇四周的出入口都有这样的骑楼,青石门框还保存完好,地上的青石板上,还有或圆形或方形的数个凹槽,可以想见,当木门关闭,古老别致的保险栓落在这些密码锁般的凹槽里,这道门便牢不可破,而古镇便成为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

我站在亦孔之固下面的石阶上,左右四顾,山水相映,桥亭相连,翠竹藤萝,美不胜收。谁曾想这个防御的要塞竟然与这般美景如此契合,它把自己的坚强隐藏在柔美的风光之中,以至于我们在惊叹古镇风光时,浑然忘却了它警惕坚守的内心。

由于小河蜿蜒环绕这座古镇,因此黄姚里的桥特别多,最特别的,恐怕是小河里的石跳桥了。那些整齐四方的青石,间隔相等地立在河水里,似乎是一条渡河的捷径,如果你足够灵巧而不落水的话。这个时节,石跳桥周围依然是一片绿色——碧绿的河水在这里打了个弯儿,而那个折角处恰到好处地生长着一蓬蓬碧绿的竹林,倒影在河水中,疏落有致。童心未泯的团友们手拉手蹦跳着从石跳桥走过,河水就倒影出他们鲜艳的衣裳,桃红,碧蓝,明黄……仿佛耀眼的五色火焰在静谧的绿色间跳动。而当他们跳离这个画框,一切又都恢复了那种古老的安宁。

我们接着走到带龙桥边,眼前新兴街那些年代久远的砖房依山而上,层层叠叠,黑色的屋瓦和白色的檐线高低错落,仿佛不知名的韵律,而小河就在这些屋舍脚下旖旎而过,只给它们留出窄窄的青石板路。岸边那些古老苍翠的树木,以及奇形怪状的各种青石都被设计建造这座古镇的能工巧匠们保留了下来,经过数百年时光的冲刷,这些嶙峋的巨石已经变得温圆润泽,与小镇的气质浑然一体。而带龙桥则跨越小河,优美的拱形,和水中静谧的倒影合成一个奇妙的圆形,与边上斜斜生长的树荫和岸边的青石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你从桥上走过,便走入了画中。见龙祠就在过桥后的青石路边,它是一座简约而不粗糙的石亭,一副绝妙的对联使得它变得灵动起来。

当你在眼帘之中把这一切都收拢,你会发现,前人对于黄姚古镇“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的赞誉,是多么正确。

除了醉人的山水,黄姚古镇独特的人文风情使得它在各种古镇中显得卓尔不群。就拿上面那个亦孔之固来说,虽然只是一个骑楼,那几个字却白灰的底色中显得雄浑大气。一个雅致的名字让它也脱离了一种碉堡的冰冷生硬,显得富有底蕴。也许,因为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明清时期迁徙过来躲避战祸以及经商的移民,富裕的家境使得这里的人们都更加知书达理。所以,在山水桥亭之后,还有两句:“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比如带龙桥边上的见龙祠,那幅“坐久不知红日到 / 闲来偏笑白云忙”就会让我会心一笑,不由自主停下匆匆走马观花的脚步,而细细品味这座古镇恬静温婉的气质来。

而看守黄姚大门的古戏台,两侧垂下的对联写着“闻其声乐则生矣 不妨既竭耳力 / 观其色人焉瘦哉 正须继以心思”,仿佛在说,既然来到人生这个大舞台边上,那就放下心头的患得患失,专心致志经历这场大戏吧;同时又好像在说,几百年的悲欢离合的大戏,在人世间这个舞台上浮浮沉沉,你可以随着人生或欣喜,或悲凉,但不要沉溺其中的声色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我猜想,这座古戏台的安然,这座黄姚古镇的安然,正是它们不曾迷失的表现吧。

古镇的人文气息还表现在它的井然守续上,当我路过仙人古井的时候,不禁赞叹古人们合理的安排,长方形的古井,一共五口,第一口是饮用,第二口濯洗蔬菜,第三四五口分别用来洗衣服洗农具,各井之间有整齐的青石路连接,望之如同阡陌纵横,井井有条。从几公里外鸡公山源头而来的泉水,在这里涌出,带给黄姚的居民清冽甘甜,难怪他们称之为“神仙水”。这些清澈的泉水,在满足了黄姚的日常需求之后,便静静汇入身边的小河,环绕古镇,旖旎前行。

我们在细雨中走过这些安详美丽的景致,经过文明阁,兴宁庙,司马第,郭家祠,守望楼,经过美丽的湖水和悠长的石板街,两侧是那些色彩斑驳磨损严重的砖墙,以及年深日久刻出深深印记的木门木窗。这些房子,往往都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而现在,它们的门楣屋檐上,都挂满了各种色彩醒目的灯笼以及店招——现代的活泼色彩和古老的灰暗屋舍构成一种奇特的对比,也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

我留心看了一下,和以往我去过的那些古镇里专卖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不同,黄姚古镇上繁荣的街店,似乎都是卖吃的喝的……各种琳琅满目以至于叫不出名字的酱菜,尤其是以黄姚豆豉为主体调配的各种咸菜,热情的店主让顾客们免费试吃,于是整个店里人头涌动。我不知道满载而归的团友们,他们是真的被美味所征服了呢还是架不住面子上不好看……也许两者都有吧。

在大多数团友们仔细而详尽地品尝酱菜时,我却在隔壁小店流连于各种别致的酒瓶之间,它们上面都贴着标签,说明这是青梅酒,这是黄精酒,这是金樱酒……度数从七八度到四五十度不等,甚至还有六十多度的龙头酿。

若是说黄姚豆豉旗下林林总总的酱菜们代表着这里民俗精致而美味的生活,那么,我觉得,眼前五花八门的各种自酿则提醒着我,这里是用不分家的诗酒来传承文化的。

等心满意足的团友们都走回石板街,天色已经暗下来,但街上依然熙熙攘攘,连绵的细雨也没有阻挡游客们的热情,在某个街角,还有一些在写生的人们。他们看上去非常年轻,似乎是哪里来的学生。他们的目光专注而虔诚,凝视着灯火慢慢升起的街道,以及它身后渐渐隐入夜幕的黛色远山。我注意到,在他们的笔下,无一例外,没有我们这些来来往往的行人,只有山水,老屋以及青石板街。在他们的写生版上,似乎一切已经结束,又似乎一切仍然没有开始。

我想,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做的是一件很贴切时光的事情:我们只是短暂的过客,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我们并不属于这里;而这座山,这条河,这些树,这些青石,这个古镇,它们将始终在这里,在我们到来前已经开始,在我们离去后也不会结束。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