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海明威如何声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作者 01月12日2020年

赛珍珠、海明威如何声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彭 靖

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援助,被人们所熟知的往往是美国对华经济和军事援助。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中美两国外交之间,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文化纽带,其中涉及到美国战时信息办公室、美国国防部指使好莱坞参与战争,拍摄有关反映中国抗战题材的电影,为中国的抗争助力;美国向中国派遣官方记者作为特使,深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进展与动态,及时掌握东方前线的第一手资料;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费正清,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曾组织过多次“为中国捐书”活动等等。这些举措与活动,对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后,罗斯福总统能够很快地邀约中国成为盟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珍珠港事件仅仅是一个导火索。美国著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海明威都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近年,笔者一直在关注胡适的研究进展,以及美国对于中国文化援助方面的内容,曾发表过许多相关文章。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在美国亚裔学者齐锡生先生《从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一书出版后,笔者第一时间购买阅读之书。这本55万字的书中,齐锡生参阅了大量国内学者不易见到档案资料,如蒋介石、胡适、陈光甫、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的私人档案、日记等,通过作者的整理、选取与提炼后成书,全景式地描述了为实现中美同盟,蒋介石、胡适、陈光甫、宋子文等人,在1939-1941年期间分别做出了哪些行动,并结合个人的研究,分析他们各自的功过是非,确实是近年出版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但是遗憾的是,通读过全书之后,笔者并没有看到在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于中国在文化援助方面的论述,这也正是目前文学与史学界很少关注的事项。为弥补此书的不足,现撰文予以补充。

好莱坞改编赛珍珠抗战小说,加入助战行动

在赛珍珠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最能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中国题材的小说。1931年,“她在创作出以《大地》为代表的作品,真正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态度。”这也是目前被中国读者广为熟知的一部作品。这样一位因描写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民生活而成名的美国作家,她自然也赢得了美国电影界和好莱坞的青睐。

在赛珍珠一生的文学写作中,共有四部涉及到中国题材的小说作品,都曾经被好莱坞搬上美国电影银幕。除了我们熟知的《大地》以外,还有《龙子》、《中国天空》、《群芳亭》等三部电影先后问世。其中,《龙子》、《中国天空》还是反映在太平洋战争前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为背景素材。这些中国题材的电影在美国上演,不仅丰富了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形象,而且增加美国人民对于中国抗战现状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于中国人民的同情心。

可以说,赛珍珠是20世纪最流行的小说作家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一生著述颇丰,其创作体裁涉及到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自传、儿童文学、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共有一百多部作品问世,其中不少作品都曾经是畅销书,还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她曾先后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小说奖(1932年)、豪厄尔斯奖章(1935年)、诺贝尔文学奖(1938年)、美国妇女全国书协会斯金纳奖(196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长颁发的卓越成就奖(1960年)等多种奖项,她还曾被评选为美国“全国艺术与文学” 院士,以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士(彼德·康《赛珍珠传》)。

赛珍珠创作《龙子》是一部发生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涉及中国抗战题材的小说,也是继《大地》之后又一部畅销作品。为了写好这本书,她于1940年特地回到中国,到她原来的居住地江苏镇江,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了大量关于抗战的素材,次年就完成并出版小说《龙子》。

书中的主要内容,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机智勇敢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她从描写林家幸福大家庭的生活开始,展现了林家因战争导致四分五裂、家破人亡的悲惨经历。在小说《龙子》中,赛珍珠还揭露了国民党军队在日本人入侵南京之初的消极抵抗状态,以嘲讽的口吻描写了守城部队临阵逃跑的可耻行径。

美国《亚州》杂志于1941年9月号开始连载,共分6期。许多人认为小说《龙子》满足了美国人民急于想了解亚州同盟国情况的需要,并将此视为来自中国前线的真实报告,因此读者反应强烈。美国的评论界也对《龙子》赞誉有佳,如《时代周刊》称其“作品生动感人,是一部直露地描写中国沦陷区人民抵抗日军的好小说” (《影像中国:赛珍珠作品的美国电影之旅》)。

1937年7月,中国的抗日全面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指定记者兼作家的戴维斯,组织成立了一个政府重要官方宣传机构——战时信息办公室(简称:OWI)。在这个机构成立正式之前,戴维斯就制定了一本《好莱坞信息手册》,其中有诸多要求颂扬美国民主,以及美化盟国银幕形象的强制性言辞。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好莱坞能够主动为反法西斯战争出力。

在这样的形式下,政治和商业机遇同时降临在《龙子》身上。面对这些好评如潮的反应,立即引起了好莱坞的密切关注。因为在此之前,按照美国政府的要求,他们一直在寻找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

好莱坞的米高梅公司经过协商,最终以15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并邀请凯瑟琳·赫本为首的强大明星阵容加盟,希望这次电影改编能够像影片《大地》一样名利双收(彼德·康《赛珍珠传》)。

接下来,米高梅公司编写《龙子》剧本、拍摄电影和剪辑的整个过程,都受到了战时信息办公室的严格监管,反映了美国权力机关对于电影业的操控权。战时信息办公室下属的电影局(BMP)希望将这次电影制作视为“一次促进战争胜利的黄金机遇”。因此,编剧必须继续修改剧本,以确保影片《龙子》对正在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有所帮助,并满足战时信息办公室的要求。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的观众都曾称赞美国的电影,认为美国的电影远离政治,说它们说谁都敢骂,谁都敢揭露。2018年9月,由美国资深好莱坞记者、自由撰稿戴维·罗布撰写,林涵、王宏伟翻译金城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书《好莱坞行动:美国国防部如何审查电影》,在前言的开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表白,全文如下:

我们或许认为,美国电影的内容是远离政府干预的,其实,五角大楼数十年以来一直都在告诉电影制作人,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这是好莱坞最肮脏的小秘密。

这段简单、明了的表述文字有力地印证了,当年战时信息办公室要求改编米高梅公司编写《龙子》剧本、拍摄电影过程的真实性。

小说《中国的天空》,是赛珍珠撰写的第二部发映中国抗战的的作品,于1941年在《柯利尔》杂志上连载,1942年由三角图书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还在连载期间,雷电华公司就准备将它搬上银幕。但是,由于在小说中涉及到敏感的种族问题,雷电华公司的改编遇到了来自美国战时信息办公室所带来的重重阻力,电影剧本拖延了几年才改编完成。

后来,雷电华公司对于原著小说的改编可谓大刀阔斧,无论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剧情有设计还是主题思想,都不拘于原作。影片《中国的天空》充分发挥电影的思维特长,根据当时助战的需要,从人物造型入手,将日本军官安田朔造成当年好莱坞流行的奸恶、卑鄙的日本人形象,与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影片上映后,赛珍珠竟然没有勇气去电影院观看,只是写信告诉朋友“听说(影片《中国的天空》)很差,……事实上,我对好莱坞出品的作品感到越来越恶心。不管什么人送去的东西,出来的全是一路货色。”

事实上,雷电华公司根据小说《中国的天空》改编的同名影片,反映了以战时信息办公室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对于敌对国日本和盟友中国完全不同的态度。同时也看出,作为美国大众文化媒体的好莱坞电影,是如何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以及与民众的呼声和当时社会流行意识保持一致的态度。

同时,赛珍珠还精通英语和汉语两国语言,她不仅是小说写得好,演讲也很有感染力。每次演讲的内容新颖丰富,讲理透彻、风趣幽默,经常是演讲结束之后,还被听众挽留增加场次。因此她当时成为全美家喻户晓、极受欢迎的演说家。在抗日战争初期,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这一特长,在美国各地进行演讲宣传,声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3年初,宋美龄应邀赴美做演讲,呼吁美国人民关注中国中国的反法西战争,并动员美国政府能够从武器与经济方面,全面支持中国的抗战。3月,赛珍珠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她用汉语发表广播演讲,声援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大地史诗:赛珍珠》)。在中国的抗战初期,赛珍珠在美国还曾发起成立了紧急援华委员会和联合援华会,动员在美国的爱国华侨、华人,以不同形式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海明威曾以政府特使身份,分析中国抗战时局

1941年2月,为了考察中国战时军事、经济等问题,同时也为中美合作进一步扩大,作开路先锋,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出了他的的特使居里来到中国。宋子文在致蒋介石的函电中,详细介绍了他的背景:“居里是白宫幕僚中的青年才俊,专业训练是经济学,在参加白宫幕僚工作不久就获得罗斯福的赏识。作为总统行政助理,居里很快成为罗斯福依仗帮助他解决各种内政和外交事务的得力助手。在罗斯福前面八年总统任期内,居里也参与财经政策制定。”(转引《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第332页,《宋子文致蒋介石电》,1941年1月20日,秦孝仪主编《战时外交》第1册。)

就在美国派出居里作为特使的同时,美国政府又暗地里派出另一位特使,即后来在1954年,曾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海明威,这是齐锡生在《从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书中未能提及的事。

海明威的中国之行,不仅有孔祥熙的密切参与,还涉及到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以及蒋介石与宋美龄,可谓意义重大。在中国抗战时间,许多外国记者都曾到过中国采访报道,当时非常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作为其中的一员,而且是首先报导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美国记者,这些史实目前却很少被人提及。

海明威是中国作者熟知的美国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战地记者。出生于1899年的海明威,他的文学之路可谓极其顺利,“二十五岁成名,三十岁已经是大师。” 1926年出版的《太阳依旧升起》令他声名鹊起,而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则直接让他跻身当年美国最顶尖的作家之列。1940年当他完成了反映西班牙内战的杰作《丧钟为谁而鸣》,在几个月内就卖出了五十万册,让他的文学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1953年,他在代表作《老人与海》小说中,描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硬汉子”的勇气与志向,因而获得美国普立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小说中给世人留下的名言:“人是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曾激励过无数人为之目标而不懈奋斗。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同时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中。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海明威去世时,曾经发表唁电评价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1941初,海明威结束了西班牙战地记者的工作之后,与同为战地记者的第三任新婚妻子玛莎结婚。在结婚之前,海明威在给他朋友查尔斯的信中提到,“婚后玛莎想去滇缅公路看看……我想,事情开始后我会越来越有兴趣,所以我想我会喜欢滇缅公路的。”玛莎在的她的回忆录《我与另一个人的旅行》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我把一个不情愿伙伴哄到了他根本不想去的地方”。不过,后来他变得“热切并希望尽早动身去中国”了。

可见,当时海明威并非十分愿意来中国,是她的新婚妻子促成了两人的中国之行。

当时的中国,刚刚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向北移动;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成功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急于借助于同情中共的国外记者,发动国际舆论对于国民党在皖南的暴行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彭靖《费正清与他的首位弟子白修德》)。

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出后,美国《下午报》的老板兼主编英格索尔找到已经是著名作家的海明威,问他是否愿意去中国走一趟,了解一下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的情况,判断一下这场战争是否会影响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下午报》是一份高层次的小型报纸,专门报道时事新闻。英格索尔要求海明威报道亚州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展情况,重点关注租借法案是如何帮助同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的。

英格索尔的这一邀请,正好与海明威想去中国的计划不谋而合。于是,海明威愉快地答应了。《下午报》之所以邀请海明威来中国,除了他是著名作家身份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海明威曾参加过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有强烈的正义感,同时又对战争的发展有异乎常人的敏锐观察与判断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曾找到海明威,由国防部官员哈利·德科斯特·怀特出面,请他担任美国政府的特派员,调查国共关系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目的是为了解中国对日抗战的现状与潜力,以便决定对华政策和制定。由此,海明威便以妻子的陪伴者、《下午报》特派记者、美国政府特派员的多重身份开始他的东方之行。(《抵抗的中国:外国记者亲历的中国抗战》)。

1941年2月,海明威由夏威夷启程,经关岛抵达香港,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3月25日到达广东韶关国民党第七战区,在抗战前线进行了一周的采访,并应邀向前线官兵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4月6日,他们夫妇经过几经周折,终于登上一架运钞飞机飞往重庆。受到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和夫人宋霭龄的接待。孔祥熙对海明威极为热情,说自己在奥伯林大学读书时就认识海明威全家。

海明威和中国的渊源,可追溯到他那位在中国传教并行医的叔叔韩明卫。韩明卫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在山西公理会开办医院任医生期间,结识了当地的孔祥熙家族。后来韩明卫帮助孔祥熙赴美就读。孔祥熙在就读奥伯林大学时,还曾到过海明威在芝加哥近郊老家作客,并见过海明威。只是海明那时年幼,记不得孔祥熙。海明威在重庆停留一周时间里,由于有孔祥熙的关照,采访任务进行得很顺利。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曾邀请海明威共进午餐,席间的交流由宋美龄担任翻译。

4月14日,就在他们要离开重庆的前一天,在荷兰导演伊文思的帮助下,海明威夫妇与王炳南夫人、德国姑娘王安娜见面了。海明威夫妇在王安娜的引领下,躲开密探的视线,在一间只有1张桌子与3把椅子的地下室里,秘密会见了中共驻重庆办事处代表周恩来。

担任翻译的王安娜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多年后,她在回忆录《嫁给革命的中国》中记述道“直到现在,我有时也还回想起与海明威会见的情况,在那一个小时中,周恩来只说了三句话,其他时间全都是这位作家的独自讲演,内容与解决远东诸问题有关。”

这次会晤堪称海明威中国之行的高潮。海明威夫人玛莎在回忆录中认为:周恩来是她在中国见到的唯一真正的好人。海明威则极为推崇周恩来的智慧,他说“周恩来是绝顶聪明”之人。海明威通过访问蒋介石、周恩来后得出一个结论:战后,共产党将在中国取得政权。

周恩来的三句话胜过了蒋介石夫妇喋喋不休的赘述。秘密会见后,周恩来曾兴奋地致电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并报毛泽东,他说根据海明威所谈,我们在外交上“大有活动余地”,这也实际开启了之后一段时间中共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之门。

海明威的这次东方之行,大约有3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停留了20多天。在这期间,海明威撰写了七篇报道,对中国战局做出了详细分析,并审慎地提出了日本可能会对美国动武。关于中国的抗战报道,海明威写出了《苏日签订条约》《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需要改善空军》《中国加紧建设机场》等五篇文章,均刊载在《下午报》上(<一本书读懂海明威>)。

在这些报道中,海明威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中国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中国人民有勤劳勇敢、不怕艰难牺牲的精神。他们能对日本反动反攻,而且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海明威还曾有意向,以他在中国采访的经历为背景,写一部关于中国抗日的小说,但是后来没有完成。

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里,海明威对于蒋介石的好评不多。他认为蒋介石是独裁的,是反民主的。重庆虽然设立有中共办事处,但那只是装占门面的,别处共产党人则被追捕、投入牢里,而且自由派人士遭遇亦是如此。

不过在报告中,海明威对于蒋介石领导的抗日战争还是肯定的,对于中国牵制日本所发挥的作用评价很高。他回到美国后,于1941年6月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采访中国的报道,阐述中国抗日带给美国的安全,无异于横跨两洋的庞大海军舰队一样,所以美国应该援助中国。而且,他还预言美国与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作为一位作家,海明威能在军事上有此卓识远见,让人们不得不佩服他分析和洞察事物的能力。

说明:原文摘要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9年10月9日,第14版

作者简介:

彭靖,中国传记文学协会会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高工、管理学博士,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邓嗣禹全集》主编,国家科技部、上海市政府科委、经信委、财政局专项资金评审专家、采购评审专家。曾荣获第十届 “丁玲文学奖”提名奖,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2014年不应该错过的108本好书”等荣誉。发表传记文学、散文、学术论文、评论文章逾350万字。以笔名鹏程万里,发表的自传体网络小说《华丽转身》,半年时间阅读量已超过3.5万人。纪实散文集《尘封的历史》,2018年美国版,2019年中国版,2020年英文、俄文版、泰文版。主编《邓嗣禹全集》1-6卷,2020年出版。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