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要写这一场战事——《外苏河之战》创作谈

作者 陈河 05月05日2019年

 

我为何要写这一场战事——《外苏河之战》创作谈

 

            陈河(加拿大)

 

至少是8年之前,有一次,我在香港凤凰电视台看到了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节目里讲到一个红卫兵跑到越南参战,第一战就中弹牺牲的故事。文革时期的年轻人有强烈的革命理想主义色彩,会不计一切个人安危和后果去行动。故事讲,当年到越南参战的中国士兵牺牲后都埋葬在当地,亲属都不知道他们葬身何处,直到2000年之后才开始有人可以去扫墓。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我一直将其记在心里,随着时间流逝也无法忘记,它经常会浮上心来。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小说的题材,但是,我所知道的事情那么少,根本不知怎么去写。我没有急着去写它,但也不放弃。一年年过去,我会经常留意这方面的材料。而这个故事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我心里深处。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网络上关注越南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我在网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当年越战老兵写的回忆文章。因为有网络,老兵们自己办起论坛,有一个师的参战老兵都被动员起来写回忆文章,他们所写到的事情是那样的鲜活动人,让我一直想看下去。有的故事非常精彩,比如去山里抓美国飞行员的故事,还有龙长春和他的警卫员被美军飞机轰炸后,他们相互救治保了活命等。老兵们的回忆文章虽然写得生动,但毕竟不是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小范围的人阅读。这让我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因为我有文学的能力,对军旅生涯有深厚感情,能把他们所写的东西故事变成一部有深度的战争小说。

 

2016年12月,我开始行动。第一步是去越南实地考察,寻找感觉。我去了西贡(胡志明市),去了湄公河地区,去了越共古芝地道游击村,看了越战博物馆。之后去越南北方河内,看胡志明陵墓,在河内街头漫步沉思,最后,坐巴士车从河内回到南宁。现场的行走是我写作的重要步骤,不仅是能找到要写作的小说的感觉,还经常会找到重要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就算什么也没找到,也让自己在写作之前旅行了一下。

 

2017年初,我开始构思这个小说。一开始我把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为一个标杆,因为这个小说1980年代在中国流行过,给我的印象很深。但是,当我再次读它,却发现这本书其实写的很虚假,大部分是煽情,文学性一点不好。当然,我会去看战争小说经典《西线无战事》,这本书写得非常真实,有让人震撼的场面和细节。但这是一本反战的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对战争怀着痛恨和厌恶,和我要写的作品在思想上完全不一样。

 

海明威那本《永别了武器》我从年青时就开始读,不知读了多少遍,总是看不厌。但这书写的是一个逃兵,我可不能受这书影响。

 

我知道自己得写一本一种与众不同的书。一本现代风格的、多信息量的、有点启示录意味的书。在叙述的方式上,我研究了君特·格拉斯的《蟹行》。这本书在叙述策略上给了我不少启发。

 

虽然做了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得也很不少,但要写长篇小说,我还觉得没有头绪,缺乏一些结构性的重要情节。

 

那时,我反复在网络上看越战的纪录片及专题访谈等。有一天,我打开了一个“抗美援老”的纪录片。当时,因为胡志明小道一部分要通过老挝,中国也派了修路的军队和高炮部队驻扎老挝,现在被称为“抗美援老”。我看的那段视频是说中国军队修一座桥梁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部分,讲到一个老兵去找一个孤坟,说是一个当时才17岁野战医院女护士因为夜里和一个男伤病员谈心,被部队领导查到,要上纲上线严厉处理她,结果,她携枪出走,在山上自杀。这故事让我非常震动,连看几次。最后,我觉得她应该是我笔下主人公赵淮海的女友。我甚至有一种迷信心理,他们都是孤男寡女,性格是那么接近,让他们合在一起真是非常的和适。这样的一个情节对小说的构思起到很大作用。因为我要写的战争只是我军高炮和美国飞机的较量,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比较单调,不像朝鲜战争和美军有地面部队的直接战斗。所以,加入一个爱情的故事对小说的推进是很有帮助。然而写到最后,赵淮海和库小媛的关系成了小说的核心内容,这是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这个小说在最初的结构中,是没有赵淮海跟着朱记者到南方的这一章,因为我觉得去越南南方和外苏河的主要故事有点分离。但我觉得小说还缺了一点什么,总觉得空间场面没有打开,就决定把胡志明小道这一段写进去。当我写到胡志明小道在美军的轰炸和拦截下总是会生出新的路径,突然想起了博尔豪斯的《交叉花园的小径》,明白了去南方这一段经历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明白这就是我要写的小说的核心。虽然是虚写的,但是赵淮海库小媛等人都是在这一个命运的迷宫里行走。而这个越南丛林迷宫连接到历史,连接到世界地理,通达到每个时空节点。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冥想,我看到我要写的小说的轮廓。我要写的虽然是个战争小说,但是战争只是小说的一个背景,我要写的其实还是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一个1960年代中国青年去寻找理想探求人生真谛的过程。当我看清了小说的这条路径,后来的写作就比较顺利了。当我写到书里的一个个年轻人不断死去,心里有一种古希腊悲剧的宿命感。我完成了书稿,深深被书里的人物所感动。我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使命,终于为五十年前那场抗美援越壮举写成了一部小说。那些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中国国家利益而牺牲在越南的中国军人理当为今天过着富足而安逸生活的人们所记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